“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

时间:2022-04-05 03:59:15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

摘要:在教育学学科中,课程与教学论处于主干和核心的地位。因此,“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材结构的方面比较了当代中国五种较有影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并指出了其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教材建设的应然走向。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教材结构比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了许多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它们是施良方著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张华著的的《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王本陆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钟启泉、汪霞、王文静编著的《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饶玲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罗东成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黄甫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陈旭远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等等。而这些课程与教学论的专著不下30本。下面我们就以钟启泉、张华、饶玲和夏瑞庆、王本陆著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为例,对它们的结构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教材结构的内涵

结构一般指的是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结构不只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只是事物简单的排列相加,它还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而我们怎么理解教材的结构呢?第一种观点认为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表层结构,以王道俊和王汉澜为代表。在他们所编著的《教育学》中的观点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主要部分。” 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教材的表层结构,缺乏对教材深层结构的挖掘。第二种观点把教材的结构看做教材的知识结构,这种观点只看到了教材中的知识要素,忽视了其他要素和教材的层次性。我们认为,教材结构是指按照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内在规律,“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事实、方法等合理组织起来,形成条理清晰的结构体系” 。它不仅包括教材的表层结构,也包括教材的深层结构。清晰有序的教材结构体系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结构比较

根据对教材结构含义的分析,我们在比较教材的结构的时候,不仅要比较它所显示的外在的结构,还要分析其内在更深层次的结构,比如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等。我们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去分析与比较,这样才能更全面的把握教材结构的异同点。

(一)整体结构的比较

整体结构比较指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它包括三个步骤:“①划分教材的组成部分;②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顺序;③确定它们的排列组合方式。” 综观这五本教材,它们都分为引言、目录、章、节、框题、后记这6个部分。

但是,这五本教材的构建方式有所不同。张华、钟启泉、饶玲、夏瑞庆所编著的教材,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理论再到具体的实践应用来安排各章节。钟本在开篇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以及课程与教学政策;接着按照“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观点详细的阐明了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最后介绍了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张本和夏本大致如此。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科目视为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在内容安排上采取课程问题与教学问题相对分开的论述方式,先讲课程,后讲教学” 。教材的绪言首先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以及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接着第二章到第四章详细的介绍了关于课程的一些基本理论;第五章到第十三章详细的探讨了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而饶玲所编的《课程与教学论》虽然考虑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有机整合,但在篇章的安排与设置上略显凌乱。从篇章的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三章到第四章、第五章到第六章之间衔接的不是那么紧密。

(二)微观结构的比较

教材微观结构的比较指的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与比较教材某一局部的结构组成。这主要指的是教材的形式结构。我们主要从章节安排这个方面来比较。

五本教材篇章数目和节数是有所不同的。从章数上看:王本的章数最多,有12章之多;夏本最少,有7章;饶本有8章;钟本是9章。从节数上看:王本和饶本较多;夏本的节数最少,只有21节。

三、“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的建构

通过对这五本“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比较,在未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

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直接指导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它必须关照中小学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至今未能真正地融为一个整体。其原因在于它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要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这不是要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将其生硬地纳入自己构建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而是要从整体上或学科体系角度对其进行统整,将其总结出来的成熟经验和核心思想重新整合到教材内容中,充分消化、吸收它们的丰富营养。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

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课程与教学将不断趋向整合已成为大陆不少学者的共识。但对于二者如何整合,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又大相径庭。目前,一些学者对于整合这“两论”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至今尚无令人真正满意的整合性的研究文本,这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究的。

实现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前提是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即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的“课程教学”,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出整合二者的机制,并使其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三)体系内部各范畴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体系内部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处理失当。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尚处于初建阶段。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创建是创建成熟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的基本前提和依据。由于不具备这一基本条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状况。当前,较为现实的策略是:根据本学科研究状况与特定培养体系中学生的教育需要,构建自身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定仁,潘洪建.我国教学论教材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1997(01).

[2]蔡淑兰,金志远,王利,席燕灵.“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7).

[3]丁念金.课程与教学论体系结构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3):24-29.

[4]黄甫全,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新内容体系与教材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6(01).

上一篇:初中英语名师课暨有效教学例谈 下一篇:绿色生态建筑的运行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