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的传播学解读

时间:2022-04-05 02:32:05

“中国好声音”的传播学解读

摘 要:2012年,能持续得到全国广泛关注的电视类选秀节目,非“中国好声音”莫属。虽然“中国好声音”仅仅举办了第一届,但其热潮势不可挡地席卷了全国各地,品牌效应也得到了良好的延续。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传播个案,“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以及“拟态环境”等传播学理论可以说是贯穿其中,那么以传播学角度来对“中国好声音”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解读分析也颇具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议程设置 “使用与满足” 拟态环境

2012年7月13日,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打造的大型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首次在浙江卫视播出。“中国好声音”以树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为宗旨,并且邀请了当今华语歌坛的四位一线巨星作为明星导师,声势浩荡,不断在荧屏上创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视率。在近几年选秀类节目冗杂的情况下,“中国好声音”的大火,似乎也给观众找到了“可以看电视”的一丝希望。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其热播也具有一定的原因。

一、迎合大众的议程设置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不仅是人们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通过提供信息和设置各种议题来影响人们关注的视角以及对周围事件重要性的判断。与此同时,传播媒介对外部的信息传达也并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1]

近几年来,浙江卫视在成功引进节目“中国梦想秀”之后,打造“中国第一梦想频道”的概念也随之浮出水面,这不仅仅是浙江卫视发展过程中一次明确的品牌设定,也对其主打节目划定了以“梦想”为主题的着力点。那么,继“中国梦想秀”之后的“中国好声音”可谓是一脉传承,作为一个传播的重要把关环节,一方面迎合了浙江卫视这样的媒介定位取向,另一方面也顺应了平民化娱乐的趋势,普通人成为主角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潮流。

反观平民化娱乐,什么样的人都能登上舞台,选秀明星已经不足为奇。“中国好声音”表面上看起来像是选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符合草根的定位,有大学生,有农民工,有卡车司机,都怀抱着一个音乐梦想。然而,通过仔细观察,节目的精神内核却是反选秀的,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是节目组在全国各地悉心挖掘而来。每个人都有很高的歌唱水平,身世背景各不相同,表演形式各异甚至出奇,选手的独特选定也为节目的热播,网络上延绵不断的热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扩散效用。由此可见,电视台有意识地对传播内容遴选、把关,也是对大众媒介扮演的环境再构成角色的一种合理体现。

二、节目类型的“使用与满足”

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传播学者卡兹也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不可否认,观看电视仍是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普遍的一种需求和方式,而娱乐的大众化、平民化也为 “中国好声音”增添一份吸引力。同时,“中国好声音”又凭借着“梦想、励志”的外衣,独具特色的选手、评委等优质软硬件节目资源,一方面给观众提供了消遣和娱乐,另一方面选手的独白和拼搏也一定程度上给观众提供了积极的自我评价参考作用。此外,“中国好声音”也延续了大多数选秀节目配置的短信投票功能,保留了观众和节目之间互动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因此 “中国好声音”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正是把握了客观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促成了媒介期待,通过提供媒介接触成功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尤其是他们确认或者强化价值观,发现真实,获得完全信息支持的心理需求。[2]

三、反映社会现状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影响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直接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以此基础上,日本学者藤竹晓指出,许多最初并不见得有普遍性的拟态事件,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使人们的行为反作用于现实环境,其影响也会让现实环境愈加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

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盲眼听音”的选拔环节,四位音乐导师必须背对着首次登台的演唱选手,这样就杜绝了身高长相包装等因素的影响,唯一能获得认可的途径只有选手真实的好声音。结合浙江卫视对“中国好声音”摒弃传统选秀标签,不恶意炒作的做法,在社会积极诉求上取得了与观众良好的共鸣。“中国好声音”的比赛方式,仿佛是人类社会竞争常态的一个小小缩影,而选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以最正面的形式投入到这场真实与虚拟共存的竞争中。节目所鼓励和赞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心态,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者电视机下现实生活中的人。[3]

在选秀类娱乐节目的消费中,平民化的结构设定之所以备受推崇,原因在与受众倾向于把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参赛选手当成范本来补充自己真实的生活,从节目中确定自己的价值。再次从传播学理论意义中审视 “中国好声音”,它的确为受众关于梦想追逐的意见决策提供了参考模板,但是从反映社会现象的角度上来说,它仍处在一个简单片面的环境。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为了梦想孤注一掷,社会的多面性也不仅此于电视所展现的单一画面。因此,受众需要理性接收媒介所传达的信息,认清拟态环境和现实境遇的差别,理性自我定位。

上一篇:究人事以见易心 敬慎忧患平天下 下一篇:试论非二元对立的“禅”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