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理论学习会讲话

时间:2022-04-04 11:58:36

干部理论学习会讲话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精辟阐述了党内民主建设问题,他强调指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报告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党内民主的创新实践,明确了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重大原则和重要举措,拓展了党内民主渠道,创新了党内民主形式,丰富了党内民主内容,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基层党内民主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想着重围绕推进基层党内民主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党内民主理论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出发,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思想,这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十分强调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意义。恩格斯早在**年就指出:“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民主在今天就是共产主义,当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彼此联合起来的时候,它们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他在谈到“共产主义者同盟”时说:“这个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党的章程交由各支部讨论并由党的代表大会审查通过,党内生活的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列宁说:“只有发扬党内民主,才能调动全体党员、党的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党的集中统一和铁的纪律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说:“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年,又指出:“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归根结蒂,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也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也就没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就要复辟”。**年,邓小平又指出:“‘’的十年浩劫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同志也多次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把党内民主先后上升到关系到党与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和事关党的生命的高度,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列主义关于党内民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党内民主的内涵

1、什么是党内民主。列宁曾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民主地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说,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我们一般认为,党内民主是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按照和党的其他有关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这是我们党在党内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作风、民主传统、民主方式和方法的具体表现。

2、党内民主的实质。刘少奇在七大修改的报告中指出: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发扬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发动党员和党员的代表在规定的范围内尽量发表意见,以积极参加党对于人民事业的领导工作,并以此来巩固党的纪律。

3、党内民主的原则。

——党内民主的平等原则。党内民主的主体是党员,所有党员在面前一律平等;在党内生活中,无论资格多老、职位多高,都一律平等,不存在特殊党员。

——党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党员按照的规定享有各项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这就是说,党员既有按的规定行使权利,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各种活动的权利,同时又要履行规定的义务,不得侵犯其他党员的权利。

——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在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民主生活,加强纪律性和组织性,就是把民主与效率、自由与秩序协调起来的科学机制,是防止极端民主化和个人专制的重要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是体现党内多数人权利和意志的民主原则。党内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发扬党内民主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完全统一,往往很难。这在行动时,就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否则,意见集中不起来,民主必然流于形式。

——民主选举的原则。党内民主选举既是党员的权利,也是党内民主的程序。它要求党的领导人和党的领导机构必须经过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产生。对于唯我是从、独断专行的领导者,党员有权提出批评甚至予以罢免。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党内的根本领导制度和原则。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领导集体。党的领导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只是分工有所不同。必须贯彻个人作用与集体的作用相结合,坚持集体领导,不得由个人专断。

——民主监督原则。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任何个人和领导机关,都必须接受监督,不允许不接受监督的党组织和党员存在。党内民主监督,主要指全体党员对党的领导人和领导机关的监督,以及党员之间的监督,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思想动员,形成全党人人都主动参与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局面。

二、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党内民主是党的肌体和运行机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基层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基础,是党稳健推进党内民主这一系统工程的起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对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方面提出了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等一系列新要求,这是根据目前我国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状况和现实需要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当前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必须不失时机地积极加以推进。

(一)建设基层党内民主是发展党内民主的迫切要求。从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中的基础层级,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夯实基层党内民主这个基础。从党员行使民利的载体来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利的基本单位,保障党员民利,必须从发展基层党内民主做起。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来看,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需要找到新的抓手,注入新的动力,这个抓手和动力就是发展基层党内民主。从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实践来看,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坚持从基层做起,探索积累经验,循序渐进,自下而上地逐步推进,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自上而下地规范和指导。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党员的主体、权利、民主和法制意识逐步增强,我们必须通过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凝聚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智慧和力量,把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激发党内活力上。

(二)建设基层党内民主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条件。营造党内和谐局面是一项需不断发展和深化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但首先必须从推进党内民主、不断提高党内民主的水平入手。“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社会和谐是这样,党内和谐更是这样。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见解相同的个体自愿结合起来的政治组织,党员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不仅相互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权利也是具体的,行使权利当然也是自主的。不论是单个党员还是少数党员,在党内都不应该是另一部分人的驯服对象。不可否认,党组织的力量在于组织的凝聚,但这种凝聚主要不是靠组织的强制,也不是靠党员一味被动的服从,如果党员对组织过分服从和依赖,主体地位得不到具体体现,党往往会在无形中失去活力,尤其是在组织满足不了党员的某种要求时,就很可能会使他们对组织表现出离心离德的倾向,使原有的党内平静和有序局面很快就不复存在。因此,党内和谐只有建立在广大党员都以党的主体身份,通过各种意见的交流、协调、平衡而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离开了基层党内民主,党内的这种和谐局面就难以持久维持。所以,只有不断推进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在党内营造平等、宽松的和谐氛围,才能维护好最广大党员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党内和谐进程。

(三)建设基层党内民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是深入研究党内民主建设规律,真正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有效途径。坚持和发展基层党内民主,能够使广大基层党员最大程度地焕发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的内在活力,为实现党的路线、纲领和目标而团结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必须依靠我们党自己去探索实践。只有充分发展基层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局面,保证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才能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的决策正确和有效执行,避免或减少探索过程中因决策上的重大失误而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才能不断地提高党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党的全部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四)建设基层党内民主是推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大基石,其中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先导,也是人民民主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党内民主对基层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决定的。从党的性质来看,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决定党必然在全社会起表率和模范作用。党员是我国国家机关干部的主体,也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必然会把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民主行为、民主作风带到各级国家机关中去,带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这样,必将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党的宗旨来看,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决定了党是人民民利的维护者。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民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因果关系,党的宗旨决定了党内民主的发展必然内在地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从党的领导地位来看,党处于长期执政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者,党内的民主状况、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素质将直接影响人民民主建设的大局。积极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也是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的关键所在。由于许多党员在基层党组织、政权机关和社会组织中担负着领导工作,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对基层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必然会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大力发扬基层党内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三、当前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党内民主建设一直都十分重视,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为发展基层党内民主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十七大报告对推进基层党内民主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当前我们在发展基层党内民主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认真地思考和研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党员的党内民主意识相对滞后于民主实践。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本身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直接影响他们在党内民主生活中的行为。而在基层,党内民主意识往往相对滞后于民主实践,党员缺乏与党内民主相适应的民主意识,缺乏参与党内民主生活的内在冲动,从而导致党内民主在某些方面流于形式。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意识缺位。不少基层普通党员未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党内生活中过度依附党的组织,凡事等靠组织,主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主人意识,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政治冷淡倾向。第二,权利意识淡漠。部分党员对自己的民利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行使权利,特别是在基层选举中,无论是党内选举还是党外选举,党员队伍中随意弃权、委托投票和贿选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关于扩大村党支部无候选人直选范围的做法,部分农村普通党员认为只是组织搞的花架子,是形式主义,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积极性不高;少数参选人则把民主绝对化,认为既然是由党员直接选举,就应该由党员自由发挥、自由选举;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则对自下而上的提名做法感到不理解,担心搞直选不能贯彻好“组织意图”,会削弱党对基层组织的调控能力。第三,责任意识虚化。在基层党组织中,有些党员将责任仅仅理解为对组织的一种服从,在党内生活中随大流,唯领导和上级是从,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有些党员则在非正式场合说一些道听途说、不负责任、不利于党的话;也有些党员则对党内民主建设如党内监督既漠不关心也缺乏信心,对党内腐败现象听之任之,作无可奈何状,不愿付诸任何行动等。

(二)基层党内民主选举制度不够完善。选举权是最基本的民利。近年来,我们在基层组织选举中实行了“公推直选”、“两推一选”、“无候选人直选”等许多新形式,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但是我们也发现,当前党内选举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民主选举中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选举程序存在缺陷。比如候选人提名制度过于笼统和粗糙,候选人介绍制度过于模糊,甚至流于形式。二是竞争机制引入不够。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比例不高,而间接选举和等额选举的比例仍然偏大。如**年,我区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绝大部分村都采用“两推一选”的方式,采用无候选人直选形式的很少。三是选举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一种刚性的制度制约机制和惩戒机制。四是差额选举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选举时也没有体现选举人的意志,把程序当形式搞,特别是在差额选举中陪选人的“陪衬”意图过于明显;五是党代表成员结构的比例问题突出。如领导干部所占比例相对偏大,女代表比例偏小,如我区第十一届党代表总数288人,其中领导干部有146人,虽比上届有了明显减少,但仍占50.7%的比例,而女代表只有27人,比例仅为9.3%。六是选举时违规和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如对违规和违纪行为的鉴定和处理仍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定。

(三)基层普通党员的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从制度规定来看,现行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学习权、讨论权、建议权、批评检举权、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申辩权、保留意见权、申诉控告权等民利。但是,对参与权、知情权、决定权、监督权等就没有在党内法规中加以明确规定。另外,现行制度对保障党员权利规定的多,而对于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应该怎么惩戒的制度少。即使有规定,也过于抽象、模棱两可,不同程度地存在宏观指导多、微观约束少的问题,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特别是程序方面的细则。因此长期以来,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强调党员履行义务多、鼓励行使权利少,特别在发挥普通党员的作用上,往往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有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的活动流于形式,党员权利更无从谈起。我们在平时工作、调研中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所在基层党组织决定的一些问题存有这样那样的看法。

(四)党代表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党代表制度是党员行使民利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基层有的党代表由于尚未树立正确的“代表观”,代表意识、执政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对执行党代表职务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和存在患得患失的思想。有的把自己混同一般党员群众,参与地方党委有关决策的热情不是很高,既不善于做党员群众的代言人,更不敢于积极主动大胆地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调研或约见有关党组织负责人反映党员群众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有的自感“人微言轻”,会上会后很少发言或提出意见建议。有的甚至一届五年代表当下来,没有提出过一条意见、建议,反映过一条社情民意,参与调研视察活动也很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挂名代表”。

(五)基层党内民主生活制度缺乏实效性。坚持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抓手。但是,目前在基层党内生活中仍然缺乏讲真话的环境。在基层党员民主生活会上,领导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决定事情的原则应当是少数服从多数。但实际上,由于有时片面强调和过分夸大主要领导的作用,经常会出现“集体无意识”的现象。在平时走访基层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志说这样一句话:“批评上级怕丢官位,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同级怕得罪人”,这是党内难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要思想障碍。如在去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民主评议阶段暴露出许多问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收效不大。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许多党员彼此间只谈工作不谈思想,只讲成绩不讲缺点,或者就事论事、敷衍了事,使民主生活会的思想性、原则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六)党内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对基层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难度较大。就目前而言,基层广大党员虽然享有检举、揭发和批评的权利,但由于党内事务公开程度不够,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公务活动和决策过程公开程度不高,造成监督不力。在平时走访了解中,有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由于等级制,平行监督、逆向监督显得非常苍白,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认为现在的制度只能监督老实人、监督副职,对真正掌实权者和“一把手”难以监督。从这几年揭露出的大案要案来看,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权钱交易屡屡得逞,并且无所顾忌,而且“一把手”违法违纪占较大比例。此类案件大都是群众举报或由其他案件连带出来的,这明显反映出基层党内监督不力,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无人监督和无法监督的问题。另外,一些制度操作性和抓落实的力度需进一步提高。如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领导干部迟报、瞒报、漏报等现象,缺乏明确的处理规定。又如“三重一大”票决制,由于缺乏配套实施细则,各地各部门往往对何为“重大”标准把握不一,难以统一明确界定,导致票决制存在较大随意性,未能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再如,我区在村级组织虽已全面实行了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有些地方却不很规范,部分村仅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对村两委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

四、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基层党内民主要以党员平等关系和民利为基石,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为突破口,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创造性和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目的,走出一条靠制度、靠机制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路子。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一项根本的组织制度,也是一项最根本的党内民主制度。党的代表大会是广大党员行使民利、参与党内事务决策的主要渠道,是党内民主最主要的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作用,是保障党员民利、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要求,结合台州19年和**5年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将进一步完善以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年会制、党委会负责制为重点内容的常任制制度体系。重点在三个方面着力深化。一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着力发挥代表的经常性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代表选举机制、代表动态管理机制、代表素质提升机制、代表活动和代表履职保障机制,构建代表发挥作用的制度保障体系,使代表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我区“两个社会”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①改革代表选举制度。以改进代表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为重点,不断完善代表选举制度。推行“公推直选”的方式产生代表,扩大代表选举的差额比例。②加强代表任期内管理。实行代表任期制对代表的任期内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代表资格的确认、代表的辞职和代表资格的暂停与取消,始终保持代表队伍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先进性。③加大代表活动机制创新。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好代表开展活动是实行代表任期制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加大代表活动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运行效力。各代表团要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好代表开展活动,提高代表活动的质量。④强化代表的教育培训工作。从代表履行职责的需要出发,加强对代表的政治理论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理论培训与代表开展调查研究、提案撰写等实务性培训,不断提高代表的素质与能力。把代表的教育培训列入干部培训的计划,确保代表在任期内接受一次轮训,重点要加强对新当选代表的培训工作。⑤健全代表团制度。加强代表团自身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代表团学习、会议、活动等制度,充分发挥代表团的作用。二是创新形式,规范程序,着力提升党代会年会的运行效力。要坚持“务实、精简、效能”的原则,创新年会会议形式,规范年会组织程序,提升年会的运行效力。①丰富年会报告的内容。在坚持区委、区纪委每年报告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在党的代表大会届期中就党委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贯彻地方党委工作条例、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向代表进行专题报告。继续坚持和规范代表提案、对届内新增的区委、区纪委委员提请年会追认,届中对区委、纪委及其成员进行民主测评等做法,发挥党代会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②探索改进年会审议方式。积极营造年会上不同意见充分发表、平等讨论的制度环境,提高代表对工作报告的审议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的代表大会在实现党内动员,推进党的建设中的作用。③降低年会运行的相对经济成本。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坚持在确保会议质量、统筹会议安排、精简会议程序、提高运行效能的要求,加大党代会年会对党内会议的整合力,着力降低会议相对经济成本。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探索党委职能部门分散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纳入到大会的议程之中,进行统一部署,这样既可避免文山会海耗费精力,又提升了党代会年会的会议效力。三是强化核心,规范运行,着力健全和完善党的委员会工作机制。①进一步规范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职能权限,明确哪些事项必须由党代会集体决策,哪些事项必须由党委全委会集体决策,哪些事项由党委常委会集体决策,进一步理顺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关系。②完善党委议事决策的机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规定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推行票决制,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这为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进一步提供了制度保证,从机制上理顺和规范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委民主议事和决策的具体制度、规则和程序,改进和规范全委会重大问题决策表决方式,全面推行全委会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的票决制,不断强化党委全委会的“议行合一”和党委常委会的执行职能,逐步形成重大问题决策征求代表意见机制、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形成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推动党的代表大会决议、决定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体系。发展党内民主,在于广纳群贤、集思广益,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有效决策机制。一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和程序。二是着眼于从决策层面规范权力运作,建立和完善党委(党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党委(党组)集体决策制度。明确不同事项在什么层面和范围决策以及决策重点和具体事项。凡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通过民主方式集体票决。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议事规则和集体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特别是讨论决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可实行听证和公示制度,充分听取普通党员特别是同级党代表的意见,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还必须进行专家评估和论证,提高决策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

(三)建立健全以落实党员“选举权”为核心的选举制度。民主的核心是民选,党内民主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和领导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一是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制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明确要求,建立和健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候选人提名制度,并且适当引入竞职演说和个人陈述等竞争机制,完善组织考察、考核和候选人公示等资格审查机制。二是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方式。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基层党组织,积极推行直选方式,逐步推行无候选人直选。三是改进选举表达方式,建立科学的党内民主选举评价办法。探索设立独立填票室,营造良好的民主选举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意愿表达方式,切实保障广大党员自由表达选举意志的权利,实现党员意愿与党组织意志的有机结合。

(四)建立健全以“群众公认”为价值取向的干部工作机制。在干部工作中发展党内民主,就是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群众公认的价值取向,探索建立贯穿干部工作的提名、推荐、考察、任用等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落实干部选任工作中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一是健全干部提名推荐制度。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干部的必经程序和基本环节,进一步规范初始提名制度,创新民主推荐方式,合理确定参会人员范围,实行民主推荐预告制和结果反馈制度,增强透明度。二是建立健全干部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主体体系、权重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构建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相适应的政绩考核工作机制,全面分析和充分运用政绩考评结果,构建与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相适应的用人导向和用人标准。进一步完善差额考察制度,扩大差额范围和差额比例。改进考察方式,充分运用线型分析方法,结合民主测评和专项考察等方法,实现定性考察向定量考察的转变,防止和克服考察结果“千人一面”的现象。三是建立健全干部任用决策制度。在党委集体领导的总体框架内,充分发挥全委会的职能作用,规范实行重要干部票决和征求意见制度,充分体现干部任用决策的民主。四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和干部考察责任追究制度,努力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对干部推荐提名、考察考核、讨论决定、试用期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督,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责任,形成完善的干部监督制度体系,使干部选拔的全过程真正体现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充分的党内民主。

(五)建立健全严密高效的民主监督体系。党内民主,在于党员能够对其他党员包括党的干部拥有监督的权利。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要着眼于对权力运作和权力运行程序的有效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民主管理监督体系,从决策、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一是健全监督联席例会制度。强化各种监督主体的相互配合和制约;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能界限,分清责任,减少职能交叉,避免扯皮现象;沟通信息,相互配合,避免各自为政,努力使这种监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二是疏通党内监督渠道。强化党员对党的组织、党代会对全委会、全委会对常委会、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党委领导班子各成员之间以及纪检组织对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监督,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常委会成员向全委会成员述职述廉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任前、任中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民主生活会的针对性、实效性。探索建立对领导成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进行专项考评的制度,并纳入干部综合考评内容。三是疏通群众监督渠道。积极推行党务公开、聘请监督员、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社会评价等民主形式,丰富举报形式,规范网络举报、电话举报以及信函举报的程序和处理办法,强化对决策过程和权力运行的监督。

(六)畅通反映权益诉求的民主渠道,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建议权。党内民主必然要求畅通反映党员和基层人民群众权益诉求的民主渠道,必然要求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策引导、指导服务、协商沟通、保证监督作用,做好群众工作,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依靠优质高效的服务,凝聚和激励群众,创造民主团结的社会环境。一是积极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对除涉及党和国家机密外,党内事务特别是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决策以及与党员切身利益关系密切和广大党员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尽量公开,及时进行通报,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大力加强党建网站建设,利用远程教育网络扩展到广大基层党组织,并在网上开辟党务公开专栏,形成基层党员与各级基层党组织的相融互动。二是搭建党群互动沟通平台,建立以“三联”制度为基础的党委委员与党代表、党代表与普通党员群众、普通党员与基层群众的互动沟通平台。要求党代表要公开身份,定期走访所在选举单位的党员群众,听取和收集意见建议。深入实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树立领导干部对下负责、对党员负责的民主意识,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普通党员、服务普通党员的主动性与实效性。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党员与党组织的交流沟通平台,积极利用网络媒体收集党员意见建议,结合电子党务和党务公开的推行,在互联网上开设如党员论坛、党员信箱以及领导干部在线交流,让普通党员自由表达权益诉求和心声。三是拓展民主沟通的渠道,丰富基层民主活动载体。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民主恳谈会、党员议事会等活动,畅通党内民主渠道,广泛听取和收集党员意见建议,彰显党内事务由党员作主的民主理念,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创造性,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四是健全保障党员民利的党内法规体系,保障党员民利。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社情民意收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党内下情上达的呈报制度和反馈制度,保证基层党员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够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使各级党组织的决策能够真正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切实保障党员的民利。

(七)以提高党员民主素质为着力点,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发展党内民主,就要大力加强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立足正面教育引导,让广大党员在民主的实践中锻炼成长,逐渐形成民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切实提高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热情,为发展党内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进行党内民利义务教育,让党员领导干部清楚认识到民主施政、民主方法、民主作风,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自身基本素质的表现;让每个党员认识到民主是赋予的神圣权利,自觉维护、珍惜和履行好民利。要教育党员树立党内一律平等的观念,在党内每个党员在政治、人格、权利与义务上一律平等,在党的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参加党的领导和管理党内事务方面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他人或组织之上的特权。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的观念。让党员领导干部清楚认识到接受民主监督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更是尊重他人的民利,从而增强接受民主监督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对今后更大力度地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我们基层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并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紧密联系**的工作实际,积极为推动**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形势电信思想交流材料 下一篇:电信三性思想政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