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题是课文的灵魂

时间:2022-04-04 09:25:08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语文 课后题

语文书就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使用的课本,它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练习题是语文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渗透着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三个层面的某些特定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又对语文教育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练习题依照《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相关内容,可分为课后题、写作、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课文后面或者语文书的封底附录的知识六大类,我在本文中重点要谈的是课后题。

这几年来我发现,教师们普遍比较轻视课后题:有的教师仍沿用老方法,一边讲课一遍当堂做课后题,做完一对答案,不重视启发引导;有的教师认为练习是留给学生课后训练的,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将课文教学和练习处理割裂开来;还有的教师觉得教改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抄词、问答题等作业一概不做,只让学生写写日记、作文;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外找来大量的练习题留给学生做,却不理会课文自带的课后题。

初中语文书里每篇课文的课后题是语文课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后题是语文书编制者思想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教师每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后练习,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的方向,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自测学习效果、反思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提出了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系列相关理念,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观,开拓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新视野。它修正了原先教材练习题量大、问题繁琐、忽视对文章整体感知等方面的不足,本着“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练习设置少而精,思维训练有梯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首先,初中语文书每篇课文后面的“读一读 写一写”对中考有用。现在中考试卷基础运用部分别的分值在不断升高,而加分主要是是在字词的填写、读音、辨析这些基础内容,从我们平时做的试卷也可以看出来,字词部分有时可以占到6―10分,所以要重视课后读写部分的生字词和课后题中的生字词类的题。

其次,课后题的安排序列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课内与课外”的训练过程,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知识是能力的起点,能力促进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知识和能力均是学习的基础,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非常注重知识向能力迁移,有的课后题要求背诵课文、摘抄格言警句,如七年级上册《十则》第三题;有的要求搜集谚语,如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第三题;有的要求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如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第三题等。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不了解学习过程,不掌握学习方法的学习是没有生命的、没有价值的学习,现行教材注意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角度来设计练习,把从课文中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提炼,由表象认识深化为内涵认识,这就学习方法。如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题:“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它的‘回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又如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第三题,要求把柳宗元的《江雪》和本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在描法上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人生观、价值观是人对生活的情感与态度长期沉淀所致,通过阅读文章,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给树立健康人生观做准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任务,现行教材的课后作业体现了这一思想。如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第三题:“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课内学习,课外实践,课外补充课内”的互动学习环境正在逐步形成,现行教材的作业设计正向这个方向努力。如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课后的练习:“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总之,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符合新课程标准,它题型新,起到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要高质量的使用课后题,使课后题在教师的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教学反馈等环节中都派上用场。

如何使用课后题,让它发挥出它的灵魂作用?

第一,知识类的课后题可以布置成预习作业。知识类的最基本的题型是“读一读,写一写”,这是每篇现代文阅读课后必备的一种练习,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我习惯于让学生预习课文时讲“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生字词根据个人情况或者加拼音,或者解词,或者二者兼而做之,讲可得时候先检查这项工作。有的同学不仅做了还做得非常好,比如,她们讲“读一读 写一写”里面的生字词在课文原文里找了出来,然后在相应的课文下方做出了小注解,表明序号后认真仔细的家拼音和解词,就像课文里编者作注解的格式。再如,有的同学不仅做了“读一读 写一写”的生字词预习,还把“读一读 写一写”里没提到的但是课下小注解里提供了的生字词标识了出来,甚至自己另外标出了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生字词并补充了音和义。这些同学的预习作业,我通常会口头表扬并现场展示,有时候还会根据她们的预习作业给全班同学作补充,提高了预习的效率和全班同学预习的积极性、方向性。同步的一项工作就是考查。头一天预习的生字词,我会在讲课期间,利用早自习和辅导课进行听写,满分的会提出表扬,未满分的让他们在作业本上改错。过几天再听写出错率较高的生字词,孩子们慢慢地也会对每篇课文的生字词有了不同的态度,自己容易掌握的,自己怎么也掌握不了的,连作业本渐渐地都变成了“错题本”,“授之以渔”不外乎如此吧!

文言文的知识类题,我通常在第一课时的“练习和反馈”环节进行,以检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文言语法知识。进行这个环节时,我通常不许翻书,不许查资料,只给书写的时间,只要有一个同学在书上写完答案了,我就开始提问。提问也是根据当时的即兴观察,一道小题一个同学回答,他回答不准确时同桌起来回答,同桌还答不准确时点举手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若仍答不准确,我就意识到自己讲得不到位或没有明确该词(该句子)的翻译在课下小注解什么位置,赶紧语速缓慢地再强调一遍或再明确课下小注解的页码和序号。所以,课后题的基础知识类习题的确检验出了一节课老师讲得的扎实与否。

第二,阅读理解类的课后题必须融入到备课和讲课的环节里。阅读理解性练习的主要作用而且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某种写法等。因此,不该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一步步完成了。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春》,课后第二大题“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我是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时就以整体感知的方式完成了这道题的任务,而且还导出了“写景要抓住典型景物,突出景物的典型特征”这个写作方法的体会。八年级上册《背影》的第二题为“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试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并从课文第六段中找出一些关键性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关键性语句。”我是在第二课时以精读赏析课文的方式完成这道题的,而且我是让学生先读题干,划住了题干的第一句话作为学习该课文的重要笔记,然后全篇课文去找句子,并不仅仅限于第六段。找句子的时候必须从开篇顺着段落依次去找,找完了先强调属于那一类关键句子,再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的表达效果。这样,既学习了《背影》这篇课文,也练习了“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这个阅读理解的知识点。

其他的积累性练习要长期积累,厚积才能薄发。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类的古诗文学习,我都习惯于比较阅读获链接式记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的《词五首》里的《渔家傲 秋思》是范仲淹的作品,学习的时候先温习八年级下册的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和同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里的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既有助于理解新课文的内容,也对范仲淹的文学辞条和写作风格做了一番又一番的巩固,学生的背诵记忆变得较为自然和方便。这类学习方法,实际上在现当代经典篇目的学习上,也有使用。比如七年级上册第4课《散文诗两首》里冰心的《荷叶 母亲》,当堂学习改诗歌的时候,我就阅读“名著导读”中的《:母爱・童真・自然》。学习九年级下册的第五课《孔乙己》的时候,我要当堂回顾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上册的《阿长与》、八年级下册的《藤野先生》、九年级上册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顾的过程中,既重新温习了一遍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又对比强调了《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导入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同时链接了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要求同学们从学习《孔乙己》开始就着手准备自己想做的具体练习,等一个单元的小说全部学习完了,抽出一个课时的时间就能当堂完成一篇大作文。

第三,拓展类的习题不容忽视,需要整合时应该整合一下。新课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有日常口语交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新课标还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而人教版初中语文书的课后练习题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各种口语际的练习,如复述课文情节,口述事情经过等等,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贴近生,结合实际,沟通课堂内外,发掘一切口语交际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能力和交际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题四“课文是以第一人陈‘我’的视角写的。请你变换视角,从杰利或‘我’父亲的角度改写‘悬崖脱险’部分。注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人物动作、心理、语言要切合身份。”面对这道题,我以前都是视若无睹,学生也就遗忘了这道题。今年,我试着做了一下这道题,才发现了这道题的深度。做之前,我仔细查阅了资料,对比了概括和复述的异同点,又参考了不同的改写示例,专门抽了一节课回顾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做此题时应避免开的常识性错误。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里还是出现了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比如,视角变换成杰利了,人称也跟着变换了;改写重点明明是“悬崖脱险”部分,但是“悬崖脱险”部分的心理活动给一笔带过了等等。做完这道题,我才发现,课后拓展题是很耗时,很考验一个老师的经验和备课能力的,最关键的是它检验出了老师在讲授新课时是否有纰漏,学生是否吸收了老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诸如此类的课后拓展题还有很多,如七年级下册的第4课《丑小鸭》的课后第三大题中的“3.讨论:丑小鸭的现实意义。”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的课后第三大题的“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等等。甚至九年级上册封底附录的复句知识和修辞格知识,我也专门备课,各用了两课时的时间整合完毕。

利用好课后题,提高教学课文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冯晓林.中学语文双基训练及练习指导[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启秀中学)

上一篇:本科高校学生美学素养现状分析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改进高职宣传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