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挖掘”材料

时间:2022-04-04 02:32:23

如何进一步“挖掘”材料

作文讲坛・第七讲

挖掘材料的前提是占有材料,否则“挖掘”便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要占有材料,就需要积累。可是,对于“早六晚十”的高中生来说,积累一词又显得如此沉重。那么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些同学不是拿着“智慧背囊”,就是捧着“哲理美文”,自以为找到了诀窍。我想这种短期行为对高考作文有多大提高实在很难说,倒不如把重心放在文本上,从文本中寻得灵感,求得突破。为了更好地挖掘材料,必须重视文本资源的积累。此为第一点。

阅读是我们积累写作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不览阅。”(韩愈《进学解》)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自己的“资源宝库”着实可观。我们要学会把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因为阅读是为作文积累服务的。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的意识,而不是到考场上再仓促应对。苏轼,是高中语文课本中一个重要的文本资源。下面以他为例,教教同学们如何积累材料。

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文章:《石钟山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核舟记》

并称:苏黄,即苏轼与黄庭坚,他们以诗歌见长;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他们以词见长;欧苏,即苏轼与欧阳修,他们以散文见长;宋四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人以书法著称;唐宋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文集:《坡文集》。此文集以号得名。延伸开来,还有以字得名的《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以籍贯得名的《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江西)临川人;以官职得名的《杜工部集》,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以书斋得名的《惜抱轩文集》,姚鼐,清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书斋名为惜抱轩。

评价:⑴他人评价苏轼:“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南宋刘辰翁);“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林语堂);“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王国维); “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钱锺书)。

⑵苏轼评价他人:“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评陶渊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评王维)。

总结:苏轼闪耀着夺目光芒的睿智思想,具有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不忘三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被时代记录的品质将永远流芳百世,被世人崇敬的他将以豁达、宁静、淡泊的特有品质,永久地展示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进一步“挖掘”材料的第二个方法是“反弹琵琶”。必须强调的是,反弹不是“恶搞”。自从2005年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恶搞”一词迅速窜红。竟然有人“恶搞”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原本一心想参加红军的小英雄潘冬子整日大做明星梦;他的红军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烈士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1”,梦中情人是李咏;胡汉三则成了一个名叫“老贼”的评委。这样的“红色经典”竟然也遭到“恶搞”,真是可气又可悲!

“反弹琵琶”是指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写作。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达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科学地“反弹”可使我们的思维上升到较高的层次,给人一种创新的感受。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正确地“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尤其是按照惯常思维难以深入下去时,“反弹”的确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请看2007年湖南考生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中的片断:

很多人对黛玉的不幸深表同情,认为本应与宝玉成为天造地设的一对,只因一宝钗的存在和封建家长的反对而在寂寞中回到太幻虚境,认为这一切对黛玉实在是太残忍了。其实不然,黛玉是十二钗中最幸运的一个。她在尘世走了一遭,了却自己还泪报恩的心愿,同时也结识了探春、惜春这样的好姐妹,在贾府的生活真实而不虚妄。黛玉虽未嫁与宝玉做贾家的媳妇,但宝玉最终出了家,宝钗嫁到贾家却独守空房。黛玉在“一朝看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回到太虚幻境成为绛珠仙子,了无牵挂,而宝钗却要一辈子为贾家的荣辱兴亡而忙碌。

“挖掘”材料的第三个方法是多维解读。目前高考作文已处于“后话题时代”,多维解析(即多角度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近两年高考全国卷的四套作文题已完全放弃了话题作文,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明显加大了难度,孤零零的一则材料,少了“以……为话题”之类的话,让很多考生失去了方向感,不知该如何下手。当然,并不是说话题、命题作文不要多维解读,而是说按目前高考趋势,有必要加大多维解读的力度。

多维解读的前提是研究材料或话题,并着重研读语段中命题者的倾向,找出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概括性的结论句或评论句。在选择角度时,应当选取适合自己写又能写得出彩的内容。不可一味求稳,也不可一味寻求另类,要把握一个度,在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尽情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如果想要创新,首先要考量自己的实力,不要钻牛角尖;另外,角度也不宜太大,小角度往往能写得深、写得透,像“论创新”“论发展”之类大而无当的题目是万万不可取的。

如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就是一道令人叫好的文题,它让不少考前准备好范文的学生无“用武之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诗,加上命题人员的点拨的确不是很难,可是要想写出色,又确实很难。结合考场中出现的满分作文,我们来尝试一下多维解读:可以写“人就应当学会寂寞”(《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可以写“这种寂寞具有惊人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指“恬淡的人生态度”(《无声的经典》),可以写发生在春季的或惆怅或哀怨的故事(《雨润万物,馨香满天》)。下文选自《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这篇高考优秀作文,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中,“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下期预告教你制造亮点

上一篇:心在手中,请把它放飞 下一篇:别让人偷去你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