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每个城市建设 实现一个全民尊严的未来

时间:2022-04-03 11:13:51

加强每个城市建设 实现一个全民尊严的未来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荣幸参加由UNESCO与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组织的第一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开幕式。

没有什么地方比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更加适宜。

中国社会具有深厚的终身学习传统。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用如下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我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经历这样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我们今天为了共同的信念聚在一起,这就是学习是实现个人尊严的关键,学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路径。

这种信念从没有像今天这么紧迫。

世界各地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创造和分享知识提供了巨大机会。

同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有的社会都面临严峻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发展一个包容性和知识本位的社会。

这些必须建立在终身学习的基础之上。

终身学习是21世纪教育的哲学基础、概念框架和组织原则。

这些是2009年在巴西贝伦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的《贝伦行动框架》中提出的。

这些还没有变成现实。

2000年以来,许多国家在扩大正式基础教育机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这些还不够。

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的质量、适切性及其公平性。

我们必须提升其能力,为所有社会开启创新之门。

这是为什么包容性、整体性和灵活性的终身学习如此重要的原因。

终身学习不仅仅是成人教育,也不仅仅是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

终身学习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围墙,注重开展非正规和不正式学习。

终身学习是一个关于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建立这种社会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创新和应变能力比金融和经济资产具有更深的根源。

其解决方法在于人们的想象力。

人们必须通过培养个人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权力,以及社会的公正和尊严。

为此,我呼吁本世纪要实现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这是我们倡导对每个男人和女人尊严进行投资的根源,是创新的源泉。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因为它是促进积极变化的平台和建造者。

今年5月,由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主持的联合国“2015年后高层次论坛”的报告明确提出:“城市是决定可持续发展输赢的战场。”

当今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来这一数字将达到2/3。

城市是社会活力、发展、创新及共同生活的伟大发动机。

但城市也是造成社会不公平、贫困及排斥的根源。

城市是未来一个世纪实现合作与发展的主要作用因素――我们的挑战是要确保和平能够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

基本设施规划、水和能源供给,这些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硬件。

此外,城市还需要发挥作用的恰当软件。

这是为什么学习型城市国际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因。

这是UNESCO终身学习工作的核心领域,为公民提供必要的工具,促进变化的发生,并创造更加包容、繁荣及可持续的社会。

在会议期间,我们必须对学习型城市的关键特征、发展基础、构成因素及行动时间表达成一致意见,并使其适应特定国家的背景。

这依赖于UNESCO终身学习研究所的领导性工作,需要在全球、国家和城市间创造一个动态网络,把专家和私立部门都聚集起来。

我向参与本次会议的所有人员表达感谢,包括来自世界各地政府和城市的代表,来自中国各城市的代表,以及来自民间社会和私立部门的代表。

特别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UNESCO的支持和指导。

中国在促进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所强调。我们也看到了北京市政府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决心。

中国发挥了领导性的作用――2012年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三届国际TVET大会,中国还是UNESCO主导的“联合国秘书长首次全球教育行动”的拥护者。

9月25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首届全球教育行动”周年纪念日的电视讲话中,主席指出:“教育是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传递文明和知识、培养下一代及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而终身学习在教育战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需要把终身学习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建立一个包容性的知识社会,同时把2015年后的全球发展议程也置于核心位置。

终身学习是开启每个社会潜能的钥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城市在这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我们今天呼吁大家采取行动,与各国政府共同工作,加强每个城市的建设――实现一个全民尊严的未来。

我不是说这很容易,但我相信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有发展的经验,我们能够共同进步。

谢谢。

(本文由本刊记者李玉静翻译,标题为编者所加)

上一篇: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战略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