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因材施教

时间:2022-04-03 09:41:27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必须课程,而对基础不同的中专生而言,要让他们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学好数学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对它感兴趣,有了兴趣或渐渐的有了兴趣,这会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让他们自觉的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然而对中专生而言,他们大部分直接面对就业,所以数学教育应该偏向实用。对于各专业而言,数学教学应该各有所倚重。总的而言,要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让他们有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能让他们用数学知识应用到他们专业领域和就业岗位上。

【关键词】 职专数学 教学 因材施教 方法

孔子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培养学生才能的一条捷径。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区分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来进行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

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后加以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如果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和发展,但如果让学生在他们所“短”的方向上做出成绩是不切实际的。由于每个人的“长”“短”不一,他们绝对不可能成为同一类型的人才。因此,教师的学问就是抑扬之学。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智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实行分层次教学时除了要区分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外,还应有发展地使用教材,更应关注和了解他们的态度。在学习问题上,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它又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关注兴趣的前提下,使他们端正态度,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兴趣是个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学生的数学知识参差不齐,但他们既然想继续学习,就说明他们还想掌握新的技能,有自己的目标,也就是动机。这也就需要中专教师加强学习和提搞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当中,数学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的,这也有可能使一些原本有自信心学好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下降。所以我建议在课堂上补一些尽可能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方面的知识。这会对提高数学教学非常有帮助。对一些失去数学兴趣的学生而言,如果辅以数学史方面的知识,他们只会对故事感兴趣。而这批人当中往往会关心自己的前途和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也经常有人会问:“我们不搞科研,学数学有什么作用,只要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应付得了。”这种观点只会让人觉得他们的视野窄小,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应用,然而对于这些数学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关于运筹学方面的课文,讲述合理安排洗衣、做饭、拖地。不停的在课堂辅以贴近生活的实际运用勾起他们的兴趣。总的来讲,有了兴趣或渐渐的有了兴趣,这会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也会使得教学会顺利很多。对于各专业的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学习数学主要是为了在他们的专业课中顺利入手和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教学目标层次化。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

3、教学过程分层。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

4、课堂练习分层。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

5、作业分层。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

总之,要想使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就应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因材施教能够在学生的自觉、自省、自律的积极学习态度中得以实施。

上一篇: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影响 下一篇:试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改错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