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运动应有节,“秋冻”要有度

时间:2022-04-03 07:44:58

饮食运动应有节,“秋冻”要有度

入秋已有一段时间,天气也开始慢慢变凉了。天气的转变,需要人们更多的注意养生,才能保证健康。秋天花木凋零、万物萧索人们容易出现悲秋情绪,注意情志的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早睡早起,规律饮食,加强锻炼,把秋天过好。另外,秋天是心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的高发季节,这类人群更应该多注意,避免发病。

健康饮食

秋天温度开始降低,气候干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燥”, 秋燥易上火,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症。要防“秋燥”就应多补充水分,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甘蔗、梨、苹果、乳类、芝麻、蜂蜜、银耳等温润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肿痛。

另外,秋季老胃病容易复发,因为气温降低会使胃酸分泌过多,并抑制胃黏膜液的分泌,这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同时尽量少吃辛辣刺激和太过油腻的食物。

立秋时有“贴秋膘”的说法, 是人们经过苦夏,身体消瘦后的秋补。正是由于炎热退去,凉爽的天气使人们食欲也好了起来。过了一段饮食清淡的热天,这个时候人们对鱼肉,甘肥厚味的食物也许格外有食欲。不过 “秋补”要有讲究,盲目的进补贴膘,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首先,由于热天长时间的清淡饮食,脾胃功能可能有所下降,一时间进食大量肉类会加重肠胃负担,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应该循序渐进让肠胃适应。其次,对糖友来说,突然改变饮食习惯也可能引起血糖的波动。

科学锻炼

秋天进行运动锻炼比夏季更适宜,因为天气凉爽,只要天气不十分恶劣就可以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如打球、跑步等。但锻炼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要避免引起关节韧带和肌肉拉伤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因人而异,一般以做到身体发热为宜,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因为秋季天气转凉,花草凋零、万物萧瑟,人容易产生悲秋、抑郁的情绪,所以室外的运动如登山在这时很为适合。它不仅可以加快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起到锻炼的效果,还能登高望远,纾解烦闷抑郁的情绪,使人心情舒畅。不过因为登山运动量较大、时间较长,并不建议糖友特别是年纪较大的糖友选择,如果登山的话,可以随身携带一些食物,注意避免低血糖。

所有的运动都应适度,糖友们要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设置一个适宜的运动量。不能太小,太小就达不到运动锻炼的效果,而过大了,不仅收不到锻炼效果,还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适当运动对糖友来说很重要,过大过小对控制血糖都是不利的。

适当“秋冻”

俗语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也是我国民间一直就流传的养生之道。所谓“春捂秋冻”是指冬末进入春天,天气变暖时,衣物要慢慢的减少,多捂着点儿;而夏末入秋,秋天天气逐渐转凉,衣服得慢慢的添,不要稍一变凉就添很多衣服,可以适当冻着点。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秋天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锻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就会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又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经受“秋冻”,人的体质才会越来越强。不过 “春捂秋冻” 并非人人适宜,也应因人而异。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因为“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加上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期,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另外,“秋冻”主要是针对入秋一段时间,进入深秋,天气寒冷时“秋冻”做法则不可用。

链接

“秋老虎”是我国民间指立秋以后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8、9月之交。这种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区,形成连日晴朗、日射强烈,重新出现暑热天气,人们感到炎热难受,故称“秋老虎”。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秋老虎”的表现略有所不同,如华南的秋老虎要比长江流域的来得迟,一般推迟2~4个节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二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贴秋膘”是古时北京、河北一带的风俗。清朝时,这两地的民间流行在入伏这天悬秤称人,与立秋时体重对比来检验肥瘦。人在伏天胃口差,不少人都会瘦一些。因此,苦夏过后需要“补”,大家就选在立秋这天“贴秋膘”。“贴秋膘”的方法是吃厚味的美食佳肴,首选吃肉,炖肉、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上一篇:千梳冷快肌骨醒 下一篇:微笑着追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