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块式导学案”基本操作流程及要领

时间:2022-04-03 10:01:59

数学“模块式导学案”基本操作流程及要领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一般可分成“揭示课题”“自学交流”“拓展提高”三个模块,其基本内涵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精讲多练,拓展提高”。这三个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好自学交流,教师才能“以学定教”;只有拓展提高,才能达到课堂高效,才能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提高。现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6页《认识圆》的课例谈谈本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及要领。

模块一:揭示课题

一般倡导简洁入题,不绕弯子或直接板书课题。

《认识圆》可以这样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圆。(板书课题:认识圆)

模块二:自学交流

一、导学

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要具体,要有导读、导思、导行的功效,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新知内容单一,一般为一次性导学;如果新知内容较多,可分几次导学。

《认识圆》导学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我们请导学提纲指导我们的自学。

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认真看课本第93~9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提纲:

1. 学会画圆。

2.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

3. 掌握圆的特征。思考: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同学们默读或指名读教师读。

教师谈话:自学的时候,比一比,看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下面开始。

二、自学

学生按照导学提纲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自学可以是看例题、看注释、查资料、做实验、发现疑难问题做记号、做“试一试”中的题目。教师适时让学生板演,要尽可能让后进生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分类、梳理,为下面的点拨、引导做好准备。

三、交流

可通过教师提问或学生质疑,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点拨释疑,适时补充、归纳、总结方法,揭示概念和规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完成导学提纲中的内容。交流要尽可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必要时让学生争论,教师总结要分类评议,便于归纳,避免重复或遗漏,这样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要顺学而导,讲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交流中还不能掌握的内容,或者是认识偏颇易出错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能够掌握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教师点拨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认识圆》交流环节可以设计为:

教师谈话:学完的同学请举手。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交流时教师适时板书:

半径(r)有无数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直径(d)有无数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在同圆或等圆中d=2r或r=

追问:圆的位置由什么来确定?圆的大小呢?

板书:圆心(O)位置

半径(r)大小

模块三: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即进行“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是完成课本中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练习”要突出层次、适度适量,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横向沟通,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数学文化的渗透浸润。

这一模块的教学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基本题的练习,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此基础上,把知识向深度、广度拓展,提高学生深层次思维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效果。

《认识圆》本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基本练习

(1)完成课本第94页“练一练”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心中进行二次备课。

评讲。

(2)练习十七第1题。

2.拓展练习

要在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可以怎样确定它的圆心?它的半径应是多少?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课本练习十七第2题

“模块式导学案”的三个模块,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运用时,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以学为本,因学定教”。但因学情不同,课型不同,年级不同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做出相应改动,不要生搬硬套。模块式导学案并不忽视教师的角色,不否认教师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存在的重要价值,要求教师充满智慧地承担更多重要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资源提供者等。

操作流程图:

上一篇:让作文教学回到起点 下一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研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