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点滴感受

时间:2022-04-03 08:48:05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点滴感受

【摘 要】数学不应是枯燥的数字游戏,也不应是单纯的题海战术,而应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和趣味所在,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数学。我们新的教学大纲提出这样的说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新大纲对于数学最基本的要求——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本文着重讨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为课堂导入提供素材

将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测量课本、文具盒、课桌和教室的周长,体会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还有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拿出我们学生经常接触的圆形物品,例如杯子、糖果盒、碗和脸盆等。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原来数学和生活联系是这么的紧密,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学习圆的相关性质打下了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尽量的将课堂知识和学生认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材教学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算数学科,同时也包含了很多抽象的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有时候往往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日积月累,有的学生会产生恐惧甚至厌学的心理。那么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把课堂知识用一种生活情景表现出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这样的情景中,让他们实际感受甚至操作,去感受和理解课本中所呈现的概念,逐步的理解和掌握数学方法,这样也能逐步培养学生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合格率”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的成活率、出油率、出勤率等和课堂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概括出他们共同的特点,使教学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还有在教授“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让学生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估算自己想估计的物体,例如树叶、脚印等,通过总结学生的估测方法,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可以用分格或分割的办法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我们把课堂知识通过情景再现的方法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带到形象知识的海洋中,学生就会把课堂知识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的目标也达成一半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知识是历经千百年我们人类从生活中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有时候很难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原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知识的联系,最后归纳到知识上面。

例如我组织学生郊游,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例如记下车费,门票;起点、终点等相关信息,信息采集好后,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单独买票和团体票哪个更划算?2.走高速和走低速路线应该怎么去设计才能既快又省钱?

当然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应该具体的提出来,但是我们应该善于去从学生身边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归纳并总结问题。

四、联系生活实践,充分把数学知识应用起来解决问题

数学应该是学以致用,不能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中的知识或者只是机械的重复一些训练,应该让学生学习后尝试去应用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为以后学习增加了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让学生去解决一些偏离学生认知与实际的问题,否则长期这样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让他们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新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在每次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多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简单问题让学生试着去解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我们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在学生初步理解之后,应该让学生尝试去用平均数来计算自己身边一些数据,例如每天的平均花费、每天来学校花费的平均时间、全组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这样不但学生去应用了,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之,数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教师应该把课本的知识化为学生能够亲生体会的生活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更轻易的去理解和应用。这样,他们会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逐步的形成善于观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立秋.《西部教育导刊》2013年2期

[2]周颖.《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10期

[3]严惠惠.《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5期

上一篇:绿色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若干思考因素 下一篇:浅谈小学美术作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