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时间:2022-04-02 10:36:30

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充分挖掘贵州人文、历史、民族等特点,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和品位,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指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要“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不仅是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殷切希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经济社会中一切矛盾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生态底线也丝毫不得忽视。

目前,全省上下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实现贵州经济后发赶超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岩溶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生态极为脆弱。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契合贵州实际的发展新道路,是摆在全省上下的一项重要议题。目前,省委省政府已提出,坚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确立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

但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过程中,如何既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又能具有山地特色,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人文本,共享公平”。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首先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化流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忌“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产业发展实际,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使进城人口生产、医疗、教育、养老切实得到保障,基本实现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以产业为引领,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生态底线丝毫不得忽视。贵州自然环境优美,但生态尤为脆弱,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贵州森林覆盖率达49%,绿色是贵州的特色。要围绕绿色做文章,打造绿色小镇,要把传统城镇化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掀起绿色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以绿色小镇为“多彩贵州”增光添彩。在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必须遵循“创造性适应之”的原则,利用山势而建住宅,穿山而建公路,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土地集约管理和有效利用,构建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格局。同时,引导城镇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贵州省内49个少数民族群众共生发展,其中17个是世居少数民族,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充分挖掘贵州人文、历史、民族等特点,抓纲铸魂,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和品位,体现区域和民族特色,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责任编辑/岳 振)

上一篇:扶贫勿“搞花架子、摆样子” 下一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