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5-21 04:31:55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基本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要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教学 有效性

化学概念是用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想象能力比较薄弱,现在的课本概念知识往往比较生硬,紧靠学生的自我理解是很难消化的,即使学生靠着死记硬背勉强记下来,在实际的解题中倘若不会运用,那么概念也就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因此学生加深对化学概念的透彻掌握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事物本质。理解化学概念

对于一些概念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剖析、讲解,分析概念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则要知道学生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1)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2)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再比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二、加强直观教学,牢记化学概念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各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在教学资源中,使得课程变得多元化和现代化。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出化学反应的过程,利用图片视频等等可以使得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教室播放很多已经生成的化学实验过程,一些大型的、需要化学材料特别多的化学实验都可以通过电教化的方式直观形象的传达到学生的大脑中。针对初中生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等等性格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化学概念,过目不忘。概念的理论性过强,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理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的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

三、深化对比教学。形成化学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化学现象都是具有对比性的,往往把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的深刻,掌握的知识点会更加的牢靠。比如,教师可以把事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对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进行对比;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进行对比;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对比;单质与化合物进行对比等等,不管是相近还是不相近的事物进行两两对比,往往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联想记忆、对比记忆,往往可以慢慢的形成概念,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深化对比教学,这样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通过对比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概念,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针对提高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不断的探索,寻找既符合学生特点又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掌握化学概念,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一篇: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下一篇:浅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