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正确的方法,收获满意的成绩

时间:2022-04-02 02:20:43

培养正确的方法,收获满意的成绩

【摘要】教学实践应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分层教学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应该得到普及。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法 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好高中历史,关键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潜能。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这种教学理念仍然适用于今天的教学;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基础、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分层教学法”在时间面前变得更具有实用价值。她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的教学活动力求多元化和挑战性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高中历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在教授学生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没有难度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并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锻炼作用,因此,在“分层教学法”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需要学生通过奋斗才能够达成的;这里所说的挑战性并不是在“量”上挑战,而是在“质”上。学生的理解水平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进步。对于学习能力强,会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老师提出的要求应该较高,对于基础不好,没有形成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生,应该以基础为主,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同样以这一课为例,可以让学生整理归纳秦始皇的史实,然后分析归纳哪些对历史起到了促进作用,哪些起到了阻碍作用。但是任务的分配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以灵活性为原则,只要学生想去尝试更高层次的任务,老师都应该鼓励,尤其对一些思维的角度非常独特的,能够阐述一些很好想法的学生,更应以鼓励为主,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该追求多元化。

二、科学分组,落实分层教学法

进行小组教学是分层教学法常用的策略。高中历史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事件,还要学习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以及现象,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指导现实生活中,因此历史学科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现实生活。为了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该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这样任务才具有适用度。分组时应该灵活,小组不必固定,可以根据教学的环节随机划分小组,对于课堂问题的讨论,可以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如果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的课堂辩论,可以打乱座次,谁跟谁之间的观点一致,就可以自由组合小组。一般来说,互相进行帮扶的小组,应该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那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共同促进。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发挥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将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小组学习是个人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即锻炼了个人的思维,又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了碰撞和交流,可以对某个历史问题进行专题性的合作研究,使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扩展。

三、合理设置教学评估体系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课堂评价能够反馈教学的效果,使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学评估体系应该力求合理和科学,否则将难以反映真实水平。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成绩为标准的,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公平。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评价体系既应该有共性的部分,也应该有个性的成分。评价体系以多元化为基本原则,不仅要体现结果,还要体现过程,并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以便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分层教学法使用的评价体系不执行同一标准,由于给每个学生制定的学习任务不同,那么评价标准必然不同,只要不同层级的学生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都是有进步的,都是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评价体系中还应该包括学生的意志力、合作能力等主观性因素,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学习时不是为了考高分,注重的不是分数,就会形成良好的轻松的学习心态;加以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养成,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并减少不必要的失误,甚至超常发挥,成绩反而会更理想。我们说,当我们把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来做的时候,良好的成绩也就离你不远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给学生一个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子其.“问题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7(06).

[2]董玉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尝试[J].大庆社会科学.2007(04).

[3]张玲玲.历史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基础教育研究.2009(24).

(作者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上一篇:谈谈体育教学中的示范教学法 下一篇:调动情感增兴趣 贴近生活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