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构式语法下“差点儿(没)+VP”的构式压制阐释

时间:2022-04-02 10:57:50

认知构式语法下“差点儿(没)+VP”的构式压制阐释

摘要:“差点儿(没)+VP”是语言中比较特殊的构式,因为“差点儿+VP”和“差点儿没+VP”有时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前者为肯定式,后者为否定式,但都能表达否定的意义。以往研究主要是从句法和语义方面对该结构进行探讨,而本文从构式压制角度解释“差点儿(没)+VP”的肯定式与否定式为何能表达同样的意思,通过研究发现构式迫使“差点儿没+VP”的动词发生改变,从而表达出与“差点儿+VP”相同的语义。

关键词:差点儿(没)+VP;肯定式;否定式;构式压制

一、 引言

“差点儿(没)+VP”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构式,由“差点儿”构成的“差点儿+VP”的意义都是否定的,而由其构成的“差点儿没+VP”在意义上就要复杂得多,因为它有时表达肯定意义,有时表达否定意义。如“我差点儿没被他气死”(没有死)和“这次考试差点儿没及格,正好得了60分”(及格了)。为了行文方便,暂以Na代表肯定意义的“差点儿没+VP”,以Nn代表否定意义的“差点儿没+VP”。学界对“差点儿(没)+VP”构式的研究已久。我国语言学界的著名学者熙(1959)就注意到了这个构式的特殊性,他提出的“期望说”是最早且很有影响力的一个观点,他用企望与否来区分Nn和Na,但“企望说”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差点儿没+VP”,而且企望不企望也是因人而异的。石毓智(1993)认为“企望说”是随着说话者的主观愿望变化的,因此使用了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代替了“企望说”,但“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与“企望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董为光 (2001)从认知的角度对“差点儿没+VP”的复杂现象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趋向存在:成果趋向和事件趋向。周一民(2003)提出“差点儿没+VP”表示肯定或是否定是取决于客观事实。朱迪 (2009)从一个宏观整体的角度对该结构进行了阐释,分别探讨了“没”和“差点儿”的作用。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差点儿(没)+VP”进行了阐释,已有研究着重区分Na和Nn的语义,并未探讨到“差点儿+VP”和Nn能表达同样语义的原因所在。本文从构式压制这一新的角度来阐释“差点儿+VP”和Nn为何能够产生同样的语义,文章语料来源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前人研究的相关文献。

二、构式压制概念

20世纪80-90年代,一批学者在反对TG语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新的语法理论体系,近几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将该语法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了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Goldberg(2003)认为构式是语言的本质,是人脑中语言知识的表征。王寅(2011:8)指出构式语法既关注语言的特殊现象,又关注普遍现象。构式语法认为词法和句法是连续体,它们是形义配对的并且都具有意义。构式语法提出了很具有影响力的构式压制观(Construction Coercion),很多语言学家都对构式压制做出了界定。本文选取De Swart(转引自王寅 2011:337)的界定,压制是句法上和词法上看不见的:它是由解决(语义)冲突的需要引起的。取决于因隐性句法环境须作另样解释的机制。由此定义可见,当产生形义误配时句法环境就会产生一个“压制因子”对词汇义产生强制作用,使其适应构式义。

三、“差点儿(没)+VP”句式使用频率及原型

对“差点儿(没)+VP”的使用频率进行分析有助于获取其原型结构,从而分析形义冲突体是如何通过压制产生原型义的。赵万勋(2006)统计了现代汉语语料库里的“差点儿(没)+VP”出现的频率。结果如下:90%的句子是“差点儿+VP”,剩余10%中有99%是Nn类,1%是Na类。由此可见,“差点儿没+VP”表示否定意义的比率远远大于表示肯定意义的比率,Na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研究“差点儿(没)+VP”的重心应该是“差点儿+VP”和Nn为何都能表示否定。现代范畴理论证实了任何范畴都是原型范畴,涉及的现象都有典型与特殊,“差点儿(没)+VP”这一构式也必然存在着范畴中的典型与特殊。施春红(2012)指出解释构式压制现象需要考虑到其基本上都牵涉到原型范畴问题。从统计数据判断,使用频率高的“差点儿+VP”应该是一个原型,而Nn则属于边缘成员。

四、“差点儿(没)+VP”的构式压制机制和原则阐释

“差点儿(没)+VP”这一构式可以被看作语言当中的异质现象。对于异质语言现象,传统的语法在解释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麻烦,认知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被视为一种解释非规约性语言的有效手段,因此能够解释“差点儿+VP”和Nn为何都能够表示否定的意义。

解释“差点儿+VP”和Nn能表达同样的意思主要立足于构式压制的机制和原则。董成如、杨才元(2009)认为构式对词汇压制的机制是识解,而识解包括范畴化、视角、突显和融合,而范畴化是构式对词项进行压制的基础与前提。对“差点儿(没)+VP”可以从原型范畴化和突显来阐释压制的进行。吴庚堂(2008)指出“差点儿没+VP”来源于“差点儿+VP”,句法上通过羡余否定词“没”的加入而实现。从使用频率和前人研究来看,“差点儿+VP”具有原型义,而“差点儿没+VP”表否定的意思是通过压制产生的,因为从传统语法双重否定表肯定来看,这个构式本来应该表示肯定意思,因为“差点儿”本来就具有没有的意思,再加上后面的“没”就有双重的否定意义。周一民(2003)详细地解释了Nn,他提出Nn中的 “差点儿”并不是直接修饰VP的,而是通过与“没”组合后再修饰的,即“(差点儿+没)+VP”,意思是“接近可是没有+VP”。例如,“好不容易挤上车,差点儿没把我挤成豆饼”意思是“接近可是没有被挤成豆饼”,该构式突显的是接近挤成豆饼,而“没”只是对该结果进一步进行说明,因此通过突显使该构式和“差点儿把我挤成豆饼”产生了同样的语义。施春红(2012)也对构式压制得以实现的基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认为构式压制得以成功的前提是被压制的词项本身也包含着跟构式相契合的特征,词汇进入构式后,这方面的特征得到了突显。该观点指出通过压制词汇与构式的契合特征得以体现,如“刚才那些江水,差点儿没把我肚子胀破”中被压制的“没”与整个构式的契合点在于表达否定意义,“没”起到了突显否定意义的作用,因此该构式能对“没”产生压制作用从而表达否定意义。

构式对词汇的压制遵循着一定的原则,董成如、杨才元(2009)给出了构式压制的一致原则:构式挑选并突显词汇与构式相兼容和谐的意义,而抑制其他与构式相冲突的意义。遵循这一压制原则后,词项就能与构式在意义上保持一致。董成如(2012)指出一致原则包含四个方面,即增容、剪切、替换和抑制。阐释“差点儿(没)+VP”可以借鉴他们提出的剪切准则:当构式的论元少于动词的显论元时,构式便从某个视角对动词的论元进行剪切,也就是说选择并突显与构式一致的动词论元结构,而舍弃多于的论元。以下结构层次可以解释压制的过程:

高兴激动的百姓差点儿把派出所门槛踩破,(但)没踩破。

以上构式的的省略说法为:

高兴激动的百姓差点儿没把派出所门槛踩破。

以上结构可以看出,整个构式对动词的论元进行了剪切,因此“没”不再体现否定,而是对整个构式的否定起到加强或突显的作用。王寅(2009)也指出若词汇与构式的角色不一致时,但又要表达符合语境的话语时,就会出现构式压制现象,构式迫使动词增添或消失角色。例如“解放前,白局长在那儿打过游击,差点儿没让反动派害了”表达的是“差点儿+VP”的意思,所以整个构式迫使动词“没”的角色消失或是抑制了它的语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从构式压制机制中的范畴化、突显、剪切和角色消失等角度对“差点儿(没)+VP”这一构式的特殊性进行解释。从范畴化角度来看,“差点儿+VP”属于原型用法,而“差点儿没+VP”表示否定意义则是边缘用法。在“我差点儿被他气死”和“我差点儿没被他气死”这两个句子中,后者的“没”是对整个句子的意思起到突显作用,而这一突显作用是压制的一种机制,以下为“差点儿没+VP”的压制过程:

我差点儿被他气死,(但)没死

以上构式的的省略说法为:

我差点儿没被他气死

该例子可以延伸为以下结构:

差点儿+VP,(但)没VP

=差点儿没+VP

=差点儿+VP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没”只是对整个构式表达否定意义起到突显作用,即“没”是突显“差点儿+VP”的语义,或者可以理解为整个构式对动词论元进行了剪切,从而“没”就不再具备否定意义,而是对整个构式表达的否定意义起到加强的作用,或是解释为构式迫使动词角色消失,抑制了它的否定含义,从而“差点儿没+VP”这一构式表达出来的意思就只具有一层否定的意思。因此“差点儿没+VP”经过构式压制后产生了与“差点儿+VP”一样的语义。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从构式压制角度阐释语言的异质现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差点儿(没)+VP”是比较特殊的构式,也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基于认知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能够解释“差点儿+VP”为何与Nn表达同样的意思,原因在于“差点儿没+VP”的否定义是“差点儿+VP”这一原型的边缘用法,当“差点儿没+VP”的词项义与构式义发生冲突时,构式通过突显、剪切或迫使动词角色消失等机制或原则使动词发生改变从而与整个语境义协调。(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差点儿(没)被+VP”的构式压制阐释(基金编号:研人文201405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外国语,2003,(3):1-11.

[2]董成如,杨才元,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J]. 外语学刊,2009(5).

[3]董成如,构式的论元实现:基于识解的压制视角[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4)

[4]董为光,语言认知心理对“差点儿DJ”结构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

[5]施春红,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J]. 当代修辞学,2012(1).

[6]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的分化[J]. 汉语学习,1993(1)

[7]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

[8]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9]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下卷):分析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0]吴庚堂,“差点儿没”及其相关结构的隐涵特性[J]. 现代外语,2008(4).

[11]赵万勋,论“差点儿没VP的歧义分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12]周一民,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13]熙,说“差一点”[J].中国语文,1959(9).

[14]朱迪,也谈“差点没”:“没”双向修饰功能的整合[J].语言应用研究,2009(4).

上一篇:浅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处罚标准 下一篇:试析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