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国的三个关键

时间:2022-04-02 06:05:24

建设文化强国的三个关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文化强国,意味着我们目前还不是文化强国,也就是同志在全会讲话中说的,“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扭转。这是对我国文化建设所处历史方位一个重要而清醒的判断。同时,六中全会总结我们党建设先进文化的经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这又说明,在努力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上,我们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出文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自然引出什么是文化强国的问题。有的基本标准是比较清楚的,也容易去衡量。比如,文化生产力的高低和文化产品的多少,为人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不是足够普及,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当中的比重有多大,以及人民群众参与创造、共同分享和积极消费文化产品的程度如何,等等。达到这些要求,虽然也不容易,但只要有持久的努力和足够的投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是可以预期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有一些基本要求,难有明确具体的标准来衡量,但它们却更具关键意义,甚至可以说是能否实现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前提。这里谈三个这样的关键问题。

第一,对内而言,建设文化强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关键

鲁迅说人无信不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社会,也是无信不立。所谓信,就是信仰、信念、信心这些价值观,并且把它们当着做人做事的评判标准,还要对它们产生敬畏之心。这样要求,并不是苛刻。因为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任何一个强国的兴起,其思想文化的力量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的构建,其价值观念都居于核心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是谈不上建设文化强国的;如果没有对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珍惜,文化强国也是建设不起来的;如果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发挥足够的化人、育人功能,成为人们的基本遵循,也不能说你的文化有多强。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立“信”、树“魂”,想方设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之在社会成员当中发生入脑、生情和范行的真切影响。这是关键,是灵魂,是前提,是坐标,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根本要求。“软实力”强了,实现以“文”化“人”就更容易一些。文化,其要害是其“文”可以并且能够去化“人”。现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力如何?应该说,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强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否认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思想道德领域的巨大进步,就很难解释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不能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正是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观念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我们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论者,而不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二元论者。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任务仍然很重。这是一件相当长远和仔细的工作,需要耐力去坚持去推动。不像搞经济建设,十年二十年可以翻一番、翻两番。而文化的繁荣发展,虽然离不开经济,离不开钱,但有了经济发展,文化不会自然繁荣;立“信”、树“魂”这样的事,更不可能靠钱堆出来。古人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唯其如此,六中全会才没有提出实现“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而是强调“努力建设”。

第二,对外而言,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关键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文化强国,中国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文学艺术,对周边国家有过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今天我们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实际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民族复兴,当然包括文化复兴,而且文化复兴是重要的也是带有根本标志性的复兴。文化上是不是复兴,是不是强国,在当今世界,不能关起门来衡量,还要看你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能不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能不能赢得更多的认同,能不能在世界的精神文化高地上占据特殊的分量。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虽然在这方面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还有三个不相称,一是和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硬实力和影响力不相称,二是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三是同我们倡导和奉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相称。我们虽然为语言、民俗、饮食这样一些生活状态的和实用性的文化形态走出去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不小成绩,但目前国际文化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原因在哪里呢?过去我们强调走出去,为的是打破文化上被视为“异类”的围堵,从展示生活状态的和实用性的文化形态开始,是必然的选择,别人也容易接受一些。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文化影响力是有限的。现在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和熟悉跨文化交流的规律,在涉及价值观念层面的交锋中更显主动和从容,在文化交融中既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又实现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在走出去的同时,能够“走上去”、“扎下去”,在当代世界的价值观念层面取得话语权,提升软实力。这方面要做的事情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掌握文化创造和传播的规律。

第三,对文化创造本身而言,建设文化强国,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是关键

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又一个并且是带有根本性的要求,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我们是文化资源丰厚的大国,也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之所以还不算强,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造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对文化创新活力的激发,还存在不足。我国一年的精神文化产品,从电影到电视剧,从舞台演出到图书出版,从小说到诗歌、散文、歌曲等等,产品的供给总量是很大的,有不少精品力作,文化创新也做了大量探索,对满足人的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总的感觉是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一些作品重复多,格调不高,存在娱乐色彩过浓等问题。不进一步解决思想内容进一步提升,增强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能力的问题,文化产品数量再多,形成的有效需求仍然有限,也不能说是文化上的强国。

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要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和需求能力。这当中,有文化人才培养问题,有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有文化市场的培育问题,有文化氛围的提升问题,更有对文化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问题,等等。这里有两个问题特别要注意,一个是对待既有文化资源的态度问题,一个是重视用正确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化品位的问题。

中外优秀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资源。好的文化成果一旦被创造出来,可以被一代又一代人享用、消费,既可以产生新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不断起到“化人”的作用。这就是出版界不断重印中外文学经典和学术经典的原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建设的文化强国,前面有一个定语,叫“社会主义”,因此,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资源,更要珍惜。断了文化的血脉,想一切从头开始,是建立不起文化强国的。美国历史不长,但它的文化基因,却也是从欧洲文明传承而来。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说的文化复兴,不是复述或娱乐化演义文明古国的故事,也不是亦步亦趋地照搬西方,向别人看齐。这样做,不可能改变西强我弱这种国际文化格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矮化了文化自觉,舍弃了文化自信,算不得文化自强。只有在大胆汲取各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创造出贴近时代生活,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东西,才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真谛。

再谈用正确的思想情感提升文化品位的问题。没有健康的和有品位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个灵魂,任何文化产品都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在文化创造的工艺技术方面,我们不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只要是国外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很快就会有。这些年的电影大片,已经证明这一点。文化创新,需要优良的文化品种。这种优良的文化品种就是思想价值观念。就像种庄稼,有了农田,水利设施也完善,气候也适宜,但如果缺少优良种子,还是不行。没有优良的思想情感种子,形式再华丽,故事编得再好,制作工艺再精,最多也只能引起一次性文化消费,而且影响力也如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是空洞的形式躯壳,不可能成为经典。由此可见,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最根本的还是要激发有思想、有品位的文化创新活力。

(作者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八个人与雷锋50年的故事 下一篇:切实加强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