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设计策略

时间:2022-04-02 01:15:37

音乐教育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石。具体到音乐学科,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考虑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音乐活动的设计等。用一句话归纳,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相互匹配。然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许多细节问题,诸如:教学目标空泛,针对性弱;教学内容走马观花,重点不突出;忽视学情分析,教学脱离实际;教学预设过多,无视动态生成;注重教师行为,缺乏学法指导等。实践表明,这些细节问题影响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阻碍了生本理念的有效践行。可见,教学设计的改进是音乐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题表现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中的诸多细节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目标的缺失—只知有教材,不知有课程许多教师拿到教材,思考得最多的是怎么教、怎么学,却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也就是说,音乐教师们具备很强的教学意识,却往往缺乏鲜明的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的宏观把握,致使教学缺乏目标的统领。具体表现为:①教学目标空泛。一位教师在小学一年级《火车开啦》的教学目标中写道:“通过学唱歌曲,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将学段目标当做课时目标,既难以操作,也难以测量。②过分依赖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为音乐教学提供了背景资料与参考意见,但有的教师过于依赖,离开了教师用书便无从备课,更将教师用书中的各单元教学目标直接引用为课时目标,忽视了对目标的分解,其结果是课时目标导向不明,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③三维目标缺乏有机整合。三维目标指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目标均涵盖了三个维度。然而,在不少教案中,我们发现音乐教师常把课时目标肢解为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与方法目标,将“三维目标”理解成“三类目标”,这其实是对音乐课程标准的极大误解。

2.主体的缺失—只知有教师,不知有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体现以生为本,已成为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中,我们依然看到,“教”服务于“学”的观念并未落实,具体表现为:①教学目标的表述以教师为行为主体。常见的表述如“培养学生……”“让学生……”“激发学生……”等等,反映了教师固有的传统教育理念,“教”与“学”相比较,前者明显占了上风。②照搬现成教案,使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脱节。网络、期刊、教学观摩等渠道为老师们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大量信息,但有的教师未经消化与整合,将现成教案直接用于课堂,盲目照搬。一旦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实际,再优秀的设计也将变得空洞和僵化。③忽略学情,重难点把握不当。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往往容易受到忽视,造成教学目标定位偏差。有的教师只顾将教材内容一一罗列,却因缺少对学情的分析与把握,致使教学走马观花,重点无法突显,甚至将“音乐活动时纪律的组织”视为教学难点,背离了音乐学科性质。

3.方法的缺失—只知有预设,不知有生成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共同体。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的过程,教学需要精心预设,更需要精彩生成。然而现实中的音乐课堂还存在“做课”现象。具体表现为:①预设过多,缺乏弹性。这一现象尤其表现在各类公开课上,许多教师采用“一课两案”的方法,一份教案展示给听课教师,留给自己的教案则通篇都是老师的话,详尽得无懈可击。学生的感受、体验及参与都是教师预料中的“产物”,音乐表现与创造更无从谈起。②注重流程,无视生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的教师会将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进行预算并严格控制,而学生的音乐体验及创造时间常常被排除在教学设计之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面对学生对音乐的不同见解,面对预设外的不同声音,教师往往视而不见,错失生成教学资源的良机。③注重教法,忽视学法。众所周知,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氛围的“热烈”,过于注重音乐活动的设计,却忽略了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忽视了对音乐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因而缺乏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审美,导致教学走向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二、改进策略

1.目标导学—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音乐教师应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目标表述中把握三个要素。一是行为主体学生化。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进步。二是行为动词具体化。如“能够”、“学会”、“比较”、“知道”、“了解”、“掌握”等等,注意把握不同行为动词所指向的不同程度,做到可测量、可评价。三是行为条件情境化。将行为条件落实在相应的音乐情境中,使目标表述更明确,更可行。例如,某教师为二年级歌曲《采山》设计的教学目标:①学唱歌曲《采山》,学会用歌声表达情感、表现音乐,并从中体会“采山”劳动带来的快乐;②在音乐情境中学会用轻快、短促、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为歌曲配上伴唱;③通过律动,在熟悉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十六分音符。该目标表述简明有序,主体统一,行为可测,围绕歌曲学习,融合三维目标,富有音乐性和针对性,较好地体现了上述三要素。

2.内容激学—教材与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是教学准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与起点。音乐教师需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充分对话文本音响,准确分析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目标,整合教材,确定重点,把握难点。尤其应重视的是,有效的音乐学习过程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感受、体验音乐,自然表现音乐乃至创造音乐,获得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小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与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涵的教学资源,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

3.方法促学—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教学设计的保障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生在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的过程中掌握音乐学习的方法,以达到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合理运用,使之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选择教学方法时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体现音乐性。要重视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指导,重视在比较、听辨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审美,激感共鸣与自然表现。二是体现问题意识。要重视以问题引领学习,设计有针对性与梯度感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与音乐活动。乐的雨”;边画旋律线边用“噜”模唱“温柔的雨”;通过寻找相似的旋律自主唱“调皮的雨”。学生在三种不同情境的雨的感受与想象中,熟悉了歌曲旋律,进而借助形象的图形谱表现出歌曲的强弱变化与情绪变化。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诗意,学生唱得主动并饱含感情,教学成效明显。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立足课标,扎根实际,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音乐教师应反复钻研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教学。只有做到心中有课标,心中有学生,才能真正让音乐课堂焕发活力与光彩。

上一篇:细胞学的教案设计 下一篇:以鉴赏为基础综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