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的六个展览 2007-2012王怀庆个展概述

时间:2022-04-01 07:42:42

六个展览中的首展“天工开物”是于2007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上海美术馆也是早在1989年收藏王怀庆奠定其艺术方向的作品《故园》一画的美术馆。此作看似平静而个人化,实则充满历史的沧桑与凝重。在多位艺评家的文章中都对此件作品有着多个角度的点评,而王怀庆本人也在2010年给朱青生先生的一封信中记述了他先后两次(1986年和1989年)创作此件作品的原委:

如果说1986年《故园》一画的产生,是当时处境心境及多年学养与艺术追求,对身在其中的历史空间,生命空间,思想空间的直接和突发的表述,那么1989年,我从美回国后,又一次放大《故园》一画,就决非是“再画一遍”和简单“拷贝”的行为了。因为此时此刻,我以分明地理性地感到,“故园”对我是一条“路”——一条可以对自身文化价值与意义追寻的路,一条可以对中国历史与现状参与的路,一条不同于其它种群文化并可沿展的路,也是符合自已天性和意趣可以大干特干的路。《故园》创作于出国之前,从“本”上讲,是自发的,是“土产”的,而《故园》的壮大与再生发是在出国之后,是激发的,是比较之后的。也是走回“园”之后的,两幅《故园》虽无大异,但心境已大不同:第一幅是摸石头过河,第二幅是走进河里摸石头。

我在此做再一次的赘述,不仅是因为我个人对此作情有独钟,更是因为以我的解读,这是一件没有“历史事件”的“历史性绘画”。静观此作,不知身在何时何地?是粉墙黛瓦的江南吗?是似曾相识的家园吗?或许吧,正是鲁迅先生书中所提之“故园”,是这个民族大半个世纪的巢穴——苦涩着沧桑,沉默了向往——这一定格般的凝视,好似一粒由历史时空与艺术家个人追求拧搅沉淀而结成的果实,作为首展的第一件作品,“它”的产生,正是“他”的开始。

在此次上海美术馆展览的主体部分则呈现了王怀庆黑白风格形成后的多系列作品。此外还应提及的是,他第一次进行了三维空间的尝试,《天工开物》和《如意》两件作品为其后来立体作品的创作打开了一扇门。

2007年上海美术馆展览的部分作品后来还相继巡展到广东美术馆和台北历史博物馆。而作为此展的延续,王怀庆在2010年又分别在苏州博物馆和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做了“走进故园”和“走出故园”的姊妹展。对于这两个即是一体又分别独立的展览,以及围绕“故园”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引申象征,他写下了这样的说明:

关于“走进故园”与“走出故园”,我想“进出”只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节段。“进”——人已在“园”外,“出”——人正在“园”中,对“故园”而言,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多次“进出”往复,来往自由的行者。

而我本人也从2010年起负责他每个展览的诸多工作,特别在海报设计与展场布置方面,这不单只因我对其作品万分熟悉,而是因为我个人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虽然艺术作品在当今很多时刻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可倾向于与时尚潮流的跨界混搭,而呈现出如女性服装般的活色生香。 但我始终认为,具有艺术品质的表达,一定要具备一种能量,它能够穿越众多的喧嚣浮华,声声而直达观者的内心。展示的观念与方式是当代艺术极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每一个海报与展场的筹划中,我都在为自己内心的这个标准而努力。

其中在2010年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走出故园”一展中,当《高山流水》一作立于展览大厅时,观者皆为之赞叹。眼前“高山之流水”令人真实而确切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可以也应被视为当代艺术表达的一缕活水。这一意义,是作为“艺”道中人的王怀庆在《故园》之后多年实践的又一成果。

而最新近在台北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一生万”,则侧重推出2011-2012年王怀庆的几件雕塑作品,并以《三足鼎立》作为展览标志。此作饱含传统之元素又极具当代突兀之美,正如展题之来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含义和哲理切合他这些年来对艺术的求索:从单纯东方文化基因出发与现当代表达形式相结合,在这一空间与线索中从二维发展至三维,至近些年进行更多元化的探索……而万变不离其宗。

上一篇:韩啸 身体的寓言 下一篇:贝尔纳·弗孔 摄影的一首天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