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9-28 03:54:44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1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二、教学思路:

本学期,我们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毕业;扩大优生面,提高优秀率、平均分”的思想,分层次的进行备课、教学。对学习困难生,我们重点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再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立、自主及竞争意识。对优秀生在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进行强化性训练,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考试技巧,争取明年中考语文优秀率有较大提高。

三、教学措施: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计划从以下方面入手:

1、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田老师一道团结协作,把精力放到教学上,把精力放到学生的管理上。

2、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平时,注意研究考试类型、考试动向,指导日常的教学。积极进行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对于教学内容,我们要共同商量,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写出确定了教学内容的共同的简单教案,然后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再进行细化。

3、采取分类、分层次教学,对一般学生,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作文写作;对成绩优秀者,采取强化性训练,训练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考试能力。以抓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为重点。对于字词等基础知识不能放松,要落实到实处。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继续通过各种活动、措施,在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由兴趣到志趣的转变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

4、教学内容上,对于讲读课文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和技巧。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授课内容,要本着学生先入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先读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反馈正确信息后,老师在有的放矢的讲解课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学习致用。

5、重视作文教学,积极探索作文教学改革。作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提高学生作文,作文备课要全面,过程要写明确。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审题、拟题、开头、结尾、布局、语言、选材、立意。为了尽快适应应试,可加大范文仿写的力度,让学生练熟、练活。开始先练习“片段组合式”的模式,提高作文平均分。等到熟练后,对中上游学生提倡“个性”写作,在文采、感情等方面得以较大提高。

为了根本上提高作文成绩,应重点从以下两点解决:一是重视学生的书写,做到规范书写;二是开阔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导学写好读书笔记,把作文化整为零,经常练笔,做到水到渠成。

6、针对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期间要对中考个考点一一训练到位。争取提前取得较好的社会氛围。

教学进度和内容:

第1—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3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4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5—7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8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九周:综合训练

第10周:期中考试

第11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12—13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4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5—16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17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8---19周:综合训练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2

今天的优秀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地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教师课程意识,正是教师专业持续成长的内驱力。

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已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综合与实践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理念。

数学课程中的“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沟通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科书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突出了“综合与实践”这一教育价值,为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提供了优质课程资源。

一、题材密切联系生活,凸显数学应用价值

(一)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并逐步关注自然和社会问题

综合与实践题材的选择,充分学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方面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选取学生熟悉的题材承载活动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关注自然、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使活动题材对学生的数学活动形成更大的挑战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如“一年吃掉多少森林”(五年级下册),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合作探索、计算推理等方式算出一人一天消耗一双一次性筷子,全国13亿人一天消耗的筷子所占体积惊人,并通过上网查询制作这些筷子消耗的森林面积等数据,让学生感受使用一次性筷子对森林的巨大破坏。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经历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关注农村问题,克服教科书题材城市化倾向

为了增强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了解,教科书在编写综合与实践时,不但注意选取城市、农村学校都便于使用的题材,增强题材的普遍适应性,而且适当关注农村问题,把农村题材作为凸显教材特色的重要方面,拓展了综合与实践的育人价值。例如,“关注惠农政策”(五年级上册),学生通过查询国家的惠农政策,解决家里农业生产、种植、购买家电等获得的政府补贴等问题,不但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激发学生关注农村、热爱农村的情感。

(三)突出地域特色,关注西部和三峡风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关注西部已成为发展的趋势。教科书在编写时适当选取具有西部地域特色和三峡库区风情的题材作为综合与实践的课程资源,通过综合与实践让学生了解西部和三峡库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增强社会意识。例如,“三峡工程中的大数”(四年级上册),通过调查了解三峡工程中的大数,不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大数的掌握程度,培养从数据中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了解,感受到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方式多样,搭建自主探索平台

(一)问题解决活动方式

问题解决既是一种学习目标,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教科书中设计了大量问题解决特征十分明显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为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农田收入测算”(六年级下册),学生通过调查水稻的亩产量、稻谷价格,并根据政府对农民种地的补助政策等信息,解决王大爷种水稻的收入问题,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操作实验活动方式

操作实验活动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教科书设计了操作实验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例如,“发豆芽”(五年级下册),学生通过做发豆芽的实验,收集豆芽生长过程中的数据,并制作统计表,有利于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培养实验能力。

(三)参观调查活动方式

参观调查是学生走出课堂或校园,到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数据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科书设计了参观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过程,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隐含着数据及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积累调查活动经验。例如,“家庭用电调查”(五年级上册),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自己家一个月的用电量、电价等数据,计算应缴纳的电费;然后通过在小组内交流、比较,发现谁家用电多、付出的电费多等问题,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调查全国缺电情况,讨论家里节约用电的措施并付诸实施,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习惯。

(四)设计制作活动方式

综合与实践的设计制作既是一种动手操作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体现了手脑并用开展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理念。教科书编写了“制作家庭年历”“乡村旅游计划设计”“花边设计大赛”“包装方案设计”“校园平面图设计”等设计与制作活动,通过这些设计与制作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情境体验活动方式

情境体验活动是指通过设置现实情境,让学生充当情境中的主人,经历问题解决过程。教科书设计的情境体验活动既有明显的认识价值,也有较强的实践价值,还有浓郁的情感教育价值。例如,“体验千米”(二年级下册)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与长度的感受,“学当小记者”(三年级上册)有利于学生获得调查采访、编辑制作小报的体验,培养实践能力,“惊人的危害”(四年级上册)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一)以情境引出探索的问题,培养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既是思维深刻性和批判性品质的表现,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科书的综合与实践,注重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出探索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和具体任务。一是设计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例如,“有趣的数”(一年级下册),在主题图中教师提出“用100以内的数可以玩很多有趣的游戏,你想玩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用100以内数玩游戏产生认知需求,激发探索的内在动力。二是结合主题图通过文字直接叙述问题线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出探索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简化情境的编写理念。例如,“节约一粒米”(四年级上册),结合学生在教室里小组交流的画面,通过文字直接提出了“我国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大米,全国每天能节约多少大米?”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的需要,明确探索的任务。

(二)经历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综合与实践在呈现主题图的基础上,通过分步图与问题结合,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结合分步图提出问题,或根据主题图用文字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对问题的自主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做一个家庭年历”(三年级下册),结合四幅分步图,分别提出了“制作年历具体该怎样做呢?”“有哪些日期是重要纪念日?标注在年历卡上。”“年历卡上的数有怎样的排列规律?”等问题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索过程。二是注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长方体包装盒”(五年级下册),通过主题引出包装文具需要多少包装纸这一问题后,通过文字呈现四个问题:①想一想包装物品可能会涉及哪些问题?②将你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记录下来,算一算按你的包装方案包装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③比较不同的包装方案你有什么发现?④谁设计的包装方案更省包装纸?分析用纸量不同的原因。上述四个问题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的探索思路;另一方面为学生探索发现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给予了方法的引领,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三)设置活动拓展,扩大学生的探索渠道与空间

教材综合与实践的“活动拓展”栏目,结合探索主题引导学生将综合与实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探索渠道,扩大探索空间,深化探索主题,具体看有以下特色与教育价值:一是“活动拓展”结合正文的探索主题设计了对探索主题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的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认识面。例如,“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六年级下册),通过活动拓展引导学生交流还有哪些促销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促销方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活动拓展”设计了大量的结合探索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参观、调查、设计、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增强了综合与实践的活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读故事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当学生研究解决了教材中提供的《多公主圈地》中的数学问题后,再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一些数学故事,并研究其中的数学知识。三是反思积累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但需要体验,也需要反思,在“活动拓展”中设计了学生在实践探索基础上进行反思的内容,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主题图与分步图结合的呈现方式,体现整体性与过程性

(一)主题图与分步图结合,体现从整体到部分的认识过程

教科书一至四年级的综合与实践采用一幅主题图与3至4幅分步图结合呈现活动内容,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主图有利于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首先明确活动主题和目的,对活动任务形成整体感知。二是通过分步图具体呈现活动内容与步骤,有利于让学生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一天用的纸”(三年级下册),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接着通过四幅分步图具体展示学生经历分类、调查、交流、反思等活动过程,突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策略。

(二)主题图与问题结合,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线索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综合与实践能力的增强,教科书对综合与实践的编写,从五年级起减少图画数量,采用了一幅主题图加3至4个问题或活动要求(文字形式呈现)的形式,一方面继续体现内容呈现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线索与方法引导,也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王老师买新房”(六年级下册),首先呈现房屋平面图、购房情境等信息构成的主题图后,通过4个问题呈现活动的具体任务与要求。体现了内容呈现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活动主题与内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指导 培养训练 选择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习小组(人数可根据教学班的大小确定,一般为6-10人一组,分成五组),就所学知识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差异,增强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一种开放式学习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指导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其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作为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耐心教育指导,否则就会出现下面片段中的现象。

片段: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1“比零小的数”

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天气预报图片,让学生观察。

师:城市的温度能不能读出来?

生:能。

师:很好。下面,各小组先讨论,再说一说。

老师的话还没结束,班上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生抢着说,大声叫喊,生怕老师没注意他;有的手舞足蹈,互相说话;也有的一声不吭,不闻不问。

这是一个真实的片段,为什么会这样呢?刚入学不久的初一年级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更不能为了迎合听课而创设“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环节。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指导,要循序渐进地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每人一个角色:组织者、领导者、记录员。组织者起到维护教学秩序的作用,避免学生大声吵闹和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领导者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思考、回答问题;记录员记录收集小组活动中的意见。学生对角色的接受与转化,需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得到老师的指导与纠正,并不断得到强化。只有做到了自觉分工、主动履行职责,才能基本认为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建立。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技能,需要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上述的片段反映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可进行如下探索。

1.示范。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教师要在每次的合作学习之前,示范给学生看。如:苏教版初一年级上册《数轴》这课有画数轴的教学内容,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数轴,接着与全班学生一起练习,最后让学习小组互相练习,互相检查。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活动的形式与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会合作技能。

2.反馈。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小组、每个成员的参与状态。对一些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合作技能要及时给予调控。如:老师在一次活动中发现甲小组在交流数学学习成果中,4个成员反复汇报同一样的答案,而乙小组是由组织者指定1人汇报答案,其余成员作补充发言。结果是乙小组省时有效,甲小组耗时低效。在小组反馈评估中,老师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各自的合作过程,让全班学生一起评一评哪个小组省时又有效率,把乙小组的合作技能及时向全班推广。

三、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需要选择应用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特征。在新课程中,许多实验者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教学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似乎每节必配有小组合作学习,以至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改的重要标志。其实不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和发现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我们需要选择应用。如:苏教版初一年级教材有理数加法法则等学习内容是以固有的结论形式直接呈现的,学生的学习应用直接接受法则的效果比较好,不必用“小组合作学习”去探讨得出。即使小组合作学习也要分清两种,一种是交流层面的合作学习,另一种是讨论层面的合作学习。

1.交流层面的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层面的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答案是多样的。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可以获得不同的方法,从而促进和提高每个交流者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

如:苏教版初一年级上册P57页第13题:

学校图书馆上周借书记录如下(超过50册的部分记为正,少于50册的的部分记为负):

(1)上星期五借出图书多少册?

(2)上星期二比上星期五多借出图书多少册?

(3)上周平均每天借出图书多少册?

(1)、(2)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直接汇报再评议。而(3)就宜采用先独立完成,再交流的方法。因为这题的解答方法多样化,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层面的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应是学生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或思维难度较大需要在互相讨论交流中,思想互相碰撞中获取新思路、新方法。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3页第6题:

铝合金的窗框架如图所示:

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先算小长方形的周长再算大长方形的周长。

师问:还有别的方法吗?鼓励学生探索:你们可以讨论。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汇报如下:

C组:求最大的长方形的周长加上中间一个长度。

B组:五条边得长度减去6C。

(其余方法略)

老师惊叹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适当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交流,在探索中思维被激发,获得多种解决方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探索、思考、反思、总结,把实践中问题及时收集,多为课改的后继者总结经验,指点迷津。

参考文献:

[1]陈雪.“开放式”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

[2]范湘凌.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探微,2008,4.

[3]蔡敏.试论“小组探究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4]李学农,周晓静.中学教育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情境;课例;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34-02

英语阅读教学是各种教学资源的交互作用,是综合呈现和运用的集合体。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的内容包括文本信息、图片信息以及图文之间生成的信息沟,阅读的途径是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面对内容丰富的阅读情境,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达还是机械地套用语篇文本的句型和语言模块,不能真情实感地表达话题的思想,与生活渐行渐远;师生将语篇文本视为阅读的“真经”,就本而读,就本而学,缺乏用英语表达话题的整体思想;阅读活动在师生语言输入、输出和信息交互生成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审视这些阅读教学的问题,教师必须采用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及能够全面发展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攻克这些制约学生英语阅读思维和能力发展的难题。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有效图形的思维工具,主要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利用关键词或其他属性特征理清各级主题的相互关系,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建立记忆链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一、聚焦思维导图中的问题信息,促进学生在情境阅读中思维深度的发展

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是英语阅读的基础,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掌握文本,还有利于开启学生语言信息思维的大门,促使学生在问题中找到交流的情境场。同时,阅读中的问题也是一把双刃剑,问题不是文本语言表述的设问或反问,阅读不仅局限于一个个问题的解答,阅读的情境也不能依存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关注思维导图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阅读情境中发展“整合――筛选――信息再生成”的深度思维能力。

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8《Chinese New Year》按照时间节日的顺序,以将来时be going to的语言结构介绍了中国的新年。关于节日的话题学生并非初次接触,每册教材都有关于节日的阅读情境语篇,这类阅读情境的主题是“What do you do at festivals?”(你在节日中做些什么?)。如果把思维导图设计为When , Who , Where , What , How这几个问题的探究解决上,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无疑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准地把握学生已经学过并且掌握的相关语言信息,让已有和新授的阅读情境产生强烈碰撞,使学生激发出更为深刻的思维火花。从话题功能上来说,五年级下册Unit7《Chinese Festivals》与《Chinese New Year》都是介绍中国节日和文化;从语篇叙述结构上说,五年级上册《Christmas》与《Chinese New Year》都是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介绍活动内容。因此,思维导图将成为这些话题情境、信息、问题高度统一的语言模块,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节日阅读情境中读出节日氛围,读出中西方人们的美好情感,读出中国文化的代代相传。

二、类化思维导图中的语言信息,促进情境阅读中思维整体的发展

思维导图就像人的大脑细胞一样四通八达、纵横发展,每一个支架都为教师提供了交际的信息和语境。思维导图通过结构类化,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信息和情境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每个阅读情境中获得较为完整的语言信息模块。同时,将信息和语境类化能够整合支离破碎的话题语言,在主题情境的大背景下,学生可以选择合适、正确的图式进行语言知识和信息重组,从而达成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如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6《Keep our city clean》和Unit7《Protect the earth》是两篇关于环保话题的阅读语篇,教师可依据阅读情境“类结构”的原理,运用思维导图整合语言信息,使学生的能力在阅读思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Protect the earth》是阅读的一级情境目标,可以设以下四个子情境:Save water , Save energy , Save trees ,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在Save water中,可创设“How do you save water at home or in the school?”的问题情境;在Save energy中,可创设We should/shouldn’t…的交流情境;在Save trees中,可以联想到《Keep our city clean》中air dirty的问题,通过创设与话题trees help the air clean相反的阅读情境the air dirty,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语篇阅读的知识和信息在结构以及思维逻辑上的联系。在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中同样引起学生对以下话题情境的关注:由城市污染The city is dirty到我们的健康生活Our healthy life,再到阅读情境五年级下册Unit4《Seeing the doctor》和四年级下册Unit8《How are you》,接着学生就会由它联想到五年级上册Unit3《Our animal friends》这一课,描述动物们在污染的环境中如何生存。思维导图为阅读语言、信息、知识、情境进行了归纳和类化,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思维情境下开展有效的教学阅读活动。

三、交流思维导图中的语用信息,促进情境阅读中思维主体的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语用”是指师生在具体语境中自主地进行语言信息的生成和交流。师生间的语用交流是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是学生在交流中生成到探究语言功能形成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从对语言知识的感知到智能运用的过程。语言信息的生成、思维、运用都离不开阅读的情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语用交流中掌握知识结构的能力、学习方法的能力和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促成学生与情境的相互作用,有效推动思维交互发展的阅读学习活动。

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8《At weekends》这一课,师生在围绕阅读情境开展语用交流活动时,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利用思维导图对 Who , Where , What , How展开了积极的阅读思维活动。由Who构建出friends , family , jobs , hobbies的语用模块;由Where引申出周末活动学生喜欢去的地方;由What联想到学生能做的事(可表述的句型);由How引发出学生参与周末活动的真情实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畅谈,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家人和朋友的周末生活。学生在阅读情境中从主体出发,共同分享阅读情境中语言信息的获得,逐步提高学生思维多元运用的能力和口语综合交际的能力。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思维导图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情境观察;问题驱动;规律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课改已经超过十年,我们进入了后课改时代,进入了课改的反思和新的践行时代。2011年,教育界期盼许久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颁布,在课程总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一次将数学基本思想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明确了小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四基”。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小学阶段,作为数学思想方法呈现的主要载体――小学数学教材,它又是如何通过何种方式呈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呢?了解和掌握其呈现方式,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把握其教法:是渗透,还是揭示,或是强化?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12册教材,分析发现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总体设想:从低年级开始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某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对应、分类思想等;在中年级适当揭示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比如,符号化、模型思想等;而到了高年级则强化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比如教材中所列出的假设、转化思想等。细读全12册教材,发现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呈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情境观察式――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单元、每课时,都会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数学知识与内容,让学生在对于情境的观察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这种利用“主题情境图”呈现的方式是该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之对应的情境观察是学生感知数学思想主要途径之一。

教材的编写者,站在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寻找与数学知识的切合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每单元、每课时的开头,都安排一张主题情境图,整个课时都围绕这张主题中的数学信息展开探究与学习,同时练习题、思考题也配有大量的情境图,创设出直观形象的观察场景,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当然,上述的主题图、情境图的直观性会随着年级的上升配合着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而逐渐抽象和复杂。

小学一年级上册开篇的情境图,丰富的题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生在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如何数不重复、不遗漏的对应思想;不论什么物体都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的符号化思想、抽象思想;在数每种物体个数时,又看到了统计思想的影子。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1、2、3……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个数。

二、问题驱动式――利用“纯粹数学习题”呈现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不论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数学知识的传递都是以问题驱动的,问题是数学知识传授、学习的内驱动力。数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教材有时就是通过呈现这些“纯粹的数学习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认知,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得到提升,而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也通过这种问题驱动逐渐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所掌握,并进行运用。

下面是六年级下册《正反比例》单元第67页中的习题,该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该题中,通过问题(1)的填表,让学生感受到变与不变,感受到单价不变(5元)时,长度和总价之间的数值关系,让学生体会这种变化的规律,渗透了函数思想;问题(2)的描一描,学生在用数对(长度,总价)来描点时,让学生感受到数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渗透了对应的思想;问题(2)将描出的点,连一连,此时将连成一条射线,让学生感受到数值――点――线的变化过程,感受到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3)是正比例模型的应用,其实是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这道题,是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建立了正比例的模型,此时利用该模型,进行判定;问题(4)是根据图像进行计算,是数形结合的另一种应用,是将图形再反映成数对,即问题的答案。

此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驱动,让学生体会了多种数学思想。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提出其他问题,使这种驱动更具有阶梯性,更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规律探究式――利用“找规律等内容”呈现

苏教版教材中编排了多处找规律的内容,从“例题个数、习题个数、专题单元个数、课时数”四个方面,对12册数学教材统计如下:

教材虽然只有四、五两个年级的四册教材中安排了《找规律》的专题单元,但是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的找规律的题目,从一年级的找规律填空、加(减)法表中的规律,到二年级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等,随着年龄的上升,规律不仅限于数字中的规律,还有图形上的规律;规律的探究不仅是零散的,还有专题单元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物体的数量与间隔的数量之间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四年级下册安排了搭配中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上册安排了周期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五年级下册安排了图形移动后覆盖规律的专题单元教学。不论是单个习题的学习,还是整个单元教学的探究,其中不乏渗透着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一直伴随着规律的探究。

以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

细细分析这一课时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规律探索过程中,将木偶娃娃和帽子逐步用图形来替换,渗透了抽象的数学思想;随着抽象的图形(图案)越来越简洁,还渗透了符号化的思想;用图形进行连线,每种连线对应着一种搭配方法,这又渗透了对应的思想;学生用符号代替物体,连线对应搭配方法,正好建构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模型,体会了模型思想。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规律的探究与学习过程,就是一次与数学思想方法近距离接触的过程。在这种接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内化了数学思想方法。

四、策略强化式――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苏教版教材除了重视情境图、习题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探究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外,还在四五六年级每一册单独设立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向学生呈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集中强化了一些策略型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在这种运用中,学生头脑中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得以升华。

以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第一课时内容为例,来分析苏教版教材是如何利用“策略强化”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使之具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能力。

转化的策略教学,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图形的变与不变,初步体会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第二层次,通过回顾小学中各个时段,各个学习领域中的转化策略,其中有数与代数领域的,有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最终总结为:当遇到一个新的、不熟悉的问题,总是转化为一个旧的、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进一步加深对于转化策略理解;第三层次,通过“试一试”、“练一练”,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转化的策略,将转化的策略内化为一种解题技能。

苏教版教材,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专题单元内容的编排,更加凸显了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灵魂地位。小学中的六大策略,都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些策略在小学课外辅导中非常常见,有些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问题:比如画图的策略中的例2其实就是相遇问题;假设策略其实就是鸡兔同笼问题等。通过这些专题性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博大精深。

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方法相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它属于深层知识、隐性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将表层、外显的知识与深层、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机结合,用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根暗线指导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抛弃旧的观念,填充新的教学理念,借助数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各种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6

第一条为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称高等学校或学校)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专科(高职)学生的管理。

第三条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条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

第二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五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三)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五)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二)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五)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学籍管理

第一节入学与注册

第七条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八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学校应当取消其学籍。情节恶劣的,应当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九条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学校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十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应当按学校规定办理注册手续。不能如期注册者,应当履行暂缓注册手续。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第二节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一条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档案。

第十二条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是否重修或者补考,由学校规定。

第十三条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要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主要依据,采取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进行。

学生体育课的成绩应当根据考勤、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的情况综合评定。

第十四条学生学期或者学年所修课程或者应修学分数以及升级、跳级、留级、降级、重修等要求,由学校规定。

第十五条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辅修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本校审核后予以承认。

第十六条学生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在毕业前对该课程可以给予补考或者重修机会。

第十七条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节转专业与转学

第十八条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

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

第十九条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

第二十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转学:

(一)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二)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学校、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三)招生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

(四)应予退学的;

(五)其他无正当理由的。

第二十一条学生转学,经两校同意,由转出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以办理转学手续;跨省转学者由转出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商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转学条件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须转户口的由转入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有关文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门。

第四节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二条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由学校规定。

第二十三条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由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

第二十四条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二十五条休学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休学学生患病,其医疗费按学校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学生休学期满,应当于学期开学前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经学校复查合格,方可复学。

第五节退学

第二十七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

(一)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二)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三)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四)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五)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六)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二十八条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交本人,同时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退学的本专科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退学的研究生,按已有毕业学历和就业政策可以就业的,由学校报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没有聘用单位的,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第三十条学生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参照本规定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办理。

第六节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三十一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对合格后颁发的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发证日期填写。

第三十三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颁发学位证书。

第三十四条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学生,学校应当颁发肄业证书。

第三十五条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填写、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第三十六条学校应当执行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制度,每年将颁发的毕(结)业证书信息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注册,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对完成本专业学业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辅修要求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第三十八条对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入学者,学校不得发给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已发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学校应当予以追回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

第三十九条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应当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四章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

第四十条学校应当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第四十二条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创造和维护文明、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生不得有酗酒、打架斗殴、、吸毒,传播、复制、贩卖非法书刊和音像制品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行为;不得参与非法传销和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不得从事或者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

第四十四条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学生成立团体,应当按学校有关规定提出书面申请,报学校批准。

学生团体应当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范围内活动,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第四十五条学校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得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第四十六条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帮助。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用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履行勤工助学活动的有关协议。

第四十七条学生举行大型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应当按法律程序和有关规定获得批准。对未获批准的,学校应当依法劝阻或者制止。

第四十八条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应当遵循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登录非法网站、传播有害信息。

第四十九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

第五章奖励与处分

第五十条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十一条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可以采取授予“三好学生”称号或者其他荣誉称号、颁发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五十二条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第五十三条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第五十四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第五十五条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第五十六条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五十七条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处分决定,应当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第五十八条学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本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书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十九条学校对学生作出的处分决定书应当包括处分和处分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可以提出申诉及申诉的期限。

第六十条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第六十一条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第六十二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第六十三条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当对申诉人的问题给予处理并答复。

第六十四条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或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

第六十五条被开除学籍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7

生物八下教学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南,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 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突破口,使生物教学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内容的设置:

全期教材共分6个章节,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与上一个学期相比,增加了观察与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积极应对中会考复习,进一步提高会考考合格率。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共有180人,分五个班,八年级(1、2、3、4、)是本人所教,他们通过一年半对生物学的学习,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兴趣浓厚,有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础。本学期还应对他们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及其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所以在新的一学期要做好会考复习总动员,让大家潜心投入到会考复习中来,争取在汇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学情因材施教;

2、进一步学习洋思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适当设计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定期举行单元考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6、引领学生开展复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进步。

五、教学安排及目录(2节/周)

教 学 内 容

参考课时 实授课时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2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1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2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7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2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2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11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二章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2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2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2

第三章 了解自己增进健康1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八下综合考查 1

总复习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复习与考查 4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与考查 4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复习与考查 4

《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复习与考查 4

专题复习 4

模拟复习 2

生物八下教学计划【二】

一、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 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突破口,使生物教学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教学内容的设置:

全期教材共分6个章节,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与上一个学期相比,增加了观察与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3、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在总结前三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八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28 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调查、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本册书共有“探究”(包括模拟探究)4个。与前三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例如,关于扦插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探究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用什么植物进行扦插也由学生自己决定;制订探究计划时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扦插的植物成活所需要的水分、土壤、温度等条件,还需要设计对照或对比实验,设置重复组等;实施探究计划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运用七年级所学知识,对扦插技条进行适当的照料,并坚持认真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需要自己设计表格进行记录,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已经得到训练,教材在讨论探究思路这一环节不再像八年级上册那样提供模拟讨论的情景。

在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方面,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等一般过程技能外,尤为侧重训练应用和评价的技能,包括证据和逻辑的运用、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对证据和假说进行评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预测等。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从而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学生情况分析

在我所执教的八(1)、八(2)和八(3)三个班级中,都有部分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稍弱,对他们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及其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在新的一学期要做好汇考复习总动员,让大家潜心投入到汇考复习中来,争取在汇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学情因材施教;

2、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适当设计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定期举行月考,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6、引领学生开展复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进步。

五、教学安排及目录

教学内容、参考课时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2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1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2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7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2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2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 11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2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2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2

第三章 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八下综合考查 1

考前冲刺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复习与考查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与考查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复习与考查

《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复习与考查

专题复习

模拟考试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篇8

聚焦单元:她在丛中笑

在引导学生了解教材所列生活事实的同时,笔者着力揭示它们对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让儿童通过分析逐步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价值选择。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要安全地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了解生活中的用电、用火、交通安全等生活常识,更懂得珍爱生命,安全地成长。在教学时,笔者邀请交警进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交通法规,学习常见的交通手势,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模拟过马路;还为学生量身设计贴近生活的辩论话题,开展小小辩论会。通过安全知识抢答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探究、思辨中得到启发,将事实教育与价值教育有机整合。

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中的问题》含三个课题,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笔者设计了简单易操作的调查问卷,用于学生课前调查。课余时间同学们在做什么?哪些活动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不健康的会有什么危害?你有什么友情提醒,并思考解Q策略带进课堂与全班共享。课堂上再引导学生用富含正能量的内容创编童谣唤醒认知,创编多样游戏丰富课余生活,引领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课外活动。老师在实践中指导,润物无声;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拔节生长。

把脉全册:风光不与四时同

家庭是儿童德性生长的起点,从家庭走到学校,走向大自然,走上社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低年级四册教材每册都由四大场域构成,纵向看,相同场域的主题单元内容螺旋上升,凸显儿童成长发展的脉络,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构成儿童习得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逻辑清晰又综合立体的生活画面。例如: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分四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我爱我家”“我爱学校”“健康每一天”“心中有规则”,从家庭、学校、自然、社会四个场域入手安排教学内容。本轮课改的理念是教育回归生活,如何围绕“教育即生活”,有效、巧妙地整合生活资源,活用教材呢?我们同组老师经过集思广益,最终达成一致――让体验活动唱响教育与生活整合的主旋律。

学习第一单元“我爱我家”时,在感知了“自己是怎么来的”“爸妈是如何爱自己的和自己的家有多么幸福”之后,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反背书包下楼梯,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对父母、老人大声说出我的爱,亲自行动表感恩(献支歌、捶捶背、聊聊天、画张画、做张卡等);父母知多少大比拼,看谁最了解父母等。学习第二单元“健康每一天”时,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进课堂的机会,聘请牙医给学生们系统讲解有关牙齿的知识和保护常识,聘请五官科医生讲述爱护眼睛和耳朵的常识。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亲敬长、勤俭自强、厚仁贵和等伦理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有机融入体验活动中,把课堂变成了暖暖的乐园;在儿童的心田播种、萌芽,以“活动”催生“道德”,使儿童获得润物无声的道德情操的熏陶,为他们的一生奠基。

统领整套:一览众山小

小学思品教材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家庭、学校、社区,再到本地、全国、全世界,认知领域不断延伸。为此,笔者努力找寻一条贯穿整套教材的整合点。譬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小学思品教材中呈现有机整合,并在不同年段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以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体现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有《可爱的家乡》《小鬼当家》《讲文明 懂礼貌》《爱护花草树木》……体现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有《我和伙伴一起玩》《游乐园里真开心》……体现个人层面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有《我爱我的祖国》《我的学习我做主》……

具体来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学会与人相处》彰显友善的力量,笔者请学生在“心灵回音”角色扮演中,大声赞美同学,发现对方的闪光点,增进同伴间的友谊;在“你说我听”“我说你听”的游戏,体会倾听的重要性;在小记者随行、新闻报道现场、心中畅想漫谈等体验活动中倾吐心中的规则。第三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点亮民主的心灯,号召全班同学设计班徽、创作班歌、制定班风、选取班级颜色、创作班级格言、确定班级目标等,这些凝聚着全班同学集体意志与心愿的班级特色活动,激发了更多的热爱班级、建设班级的情感……同一主题的跨学科整合,关注人文,着眼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德育目标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需在实践中逐步达成。相信坚持通过主题鲜明的综合活动、先进的学习方式,一定能带儿童走进七彩世界,欣赏到最绚丽的彩虹!

上一篇:又见花开范文 下一篇:今后咱是一家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