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中迷失的卡夫卡

时间:2022-10-15 09:06:53

在童年中迷失的卡夫卡

摘 要:童年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我们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父母成了我们天然的老师,开启了我们认知的大门。在童年的成长经历中,点点滴滴都被放大投射到之后的人生中,虽然有时不被发现。但是弗洛伊德却坚信,5岁以前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不同的童年都包含着不同的故事,书写不同的人生。童年是财富,平凡的人怀念自己的童年,伟大的人用艺术的形式分享他的童年,在艺术中释放独特的思想魅力。

关键词:卡夫卡;童年;自卑;孤独;挣扎

弗兰茨·卡夫卡,这个朋友眼中的“犹太鬼才”,作为一个业余作家,被封为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之父”。他的成名在西方文学史上算是一大冷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卡夫卡的作品多具有自传性,书中每一个人物身上都印着卡夫卡的影子,透着他忧郁偏执的气质,而这独特的个性的形成,不能不联想到他父亲对他的影响。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中,父母由于生意上的繁忙,很少照顾他的起居,可以说卡夫卡的童年是在家庭教师和厨娘的陪伴下度过的。然而母亲是温柔的,让卡夫卡能感觉到是备受宠爱的,父亲却永远是板着面孔的,粗暴的,拥有一切暴君的特征的。这位残暴的父亲想用自己被塑造的方式把家里唯一的儿子塑造成他那样的男子汉,可是也远远的把卡夫卡推离自己。与其说为卡夫卡的创作魅力来自他忧郁独特的个性,不如说是来自于父爱缺失下独立思考的本能。

一、自卑的卡夫卡

卡夫卡的父亲尤丽叶·卡夫卡,以及他的其他家庭成员都长得人高马大。这让身体瘦弱、单薄的卡夫卡在父亲的强壮的身体、异乎寻常的仪表和堂皇的体形面前显得黯然失色。他曾在《致父亲的一封信》中,记述了一次和父亲一起去游泳,当他们一起在更衣室里,单单父亲的体魄已经把他压倒,他感觉喘不上气来,觉得自己太可怜,而父亲却并没有觉察到儿子的内心变化。当父亲拽着他瘦弱的胳膊走出更衣室,他仿佛把自己的弱小展现给全世界。父亲作为他衡量一切的标准,深深地击败了他!

在短片小说《变形记》中,小职员格里高用每天的辛苦工作来保证家庭的收入,即使厌烦,但是为了家庭他可以忍耐一切。这也许就是卡夫卡愿望中的自己,每天做着琐碎的工作,并且希望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现实中,父母的生意收入可观,根本不用他来养家糊口,父亲甚至因为家里的生意指望不上他而感到不满。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价值,在作品中借助格里高得到了满足。当格里高变身甲虫,卡夫卡也没有让这只甲虫渺小,而是大到所有人都能注意到。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原谅自己的软弱,我把周围的世界写得比实际的强大”。这时的格里高又像是变成了卡夫卡,没有了为家庭贡献力量的能力,甚至他的存在都变得碍眼,总是引发父亲的暴躁情绪,不惜用苹果狠狠地砸向他!父亲还是暴躁的父亲,母亲还是慈爱的母亲,只有自卑的卡夫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虽存在又显不出存在的价值,只是涂添父亲的烦恼,瘦弱的没有反抗的能力,只好作为一支甲虫嘲讽这可悲的境遇。

二、孤独的卡夫卡

面对一个撒娇的孩子,父亲的耐心比起母亲的拥抱更让人感动。但是在卡夫卡的记忆里,父亲的愤怒给他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一天夜里当卡夫卡或是为了怄气或是解闷的总是要水喝,在父亲几次警告后,终于把他从被窝里拎了出来,让他穿着睡衣,面向关着的门,独自在那站了一会。从此,他总是惧怕他的父亲,这个巨人,会三更半夜走到他的床前,把他拎出去让他独自对着门站着。没有人意识到这在年幼的卡夫卡心里给他造了多大的伤害。卡夫卡变乖了,变得不再爱说话了,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思考。当一个人无法与别人很愉快地交流时,沉默便是他最好的武器。

当然,沉默是痛苦的,在沉默之前他是做了许多努力的,但是都是徒劳。在短篇小说《变形记》里,格里高刚变身甲虫时,面对家人的惊讶表情,他曾试图表达自己,可是他的语言他们不懂。在几次三番后,他停止了努力,他接受了结果。这种无法沟通只是表面的,其实在这之前,他们的沟通已经出现问题。再如,在他的长篇小说《诉讼》中,约瑟夫·K在莫名其妙中卷入一场诉讼,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也不知道为自己辩护什么,在第一次开庭中,预审法官和听众们对他为自己的遭遇表达出的不满没有任何的反映,大家只是麻木的看着他,法庭上出现的一切现象和他都没什么关系。K是孤独的,他表达的一切都是自说自话,只有他自己懂得自己,其他人都只是生活的陪衬。

不被理解的苦闷缠绕着卡夫卡,他用忧郁的眼睛观察生活,静谧、痛苦地微笑!他最惧怕的人,也是他最敬佩的人,他像英雄一样伫立在他面前,他却无法走进他!

智者都是孤独的,卡夫卡也不例外。

三、挣扎中的卡夫卡

作为一个权威的父亲,尤丽叶·卡夫卡坐在他的安乐椅上统治着世界。父亲的标准总是双重的,以他的评判为标准严格的要求卡夫卡,自己却又违背自己定下的规则。他在精神上占绝对权威,并且不允许其他人试图打破这种权威。作为权威的象征,卡夫卡崇拜父亲,并且渴望得到父亲的赞美,但这却是决不能得到的。由于惧怕,卡夫卡总是无意识中的想要逃离父亲,另一方面又渴望与父亲亲近。他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挣扎,最终选择继续逃离。

在卡夫卡最满意的作品《审判》中,当巨人父亲咆哮着说,“我判决你们的死刑,判决你从此消失”时,在卡夫卡心里,早已认定在父亲的心中,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在生活中的挣扎历程,变成了作品中对父亲权威的妥协,乔治服从了父亲的审判,以一个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姿势掉在栏杆上,用最后的力气喊出了对父亲的爱,自此无怨的落入水中。在《审判》中,卡夫卡终于超脱了,他为自己痛苦挣扎选择了一个释然的结局。

在《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对父亲承认,“我的作品写得都是您,在这些作品中我只是倾吐了我不能向您的胸怀倾吐的悲伤”。在这封一百多页长的信中,他明确地表达了对父亲教育方法的失望,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体验予以表述,但是也表达了他对父亲的理解与原谅。这封企图缓和父子关系的求和信,却并没有转达父亲手中。卡夫卡唯一一次的鼓起勇气的表白,最后还是落成了自说自话。没有人回应,不被人理解。然而,他并没有就此遗憾地结束这次父子沟通,他假装着父亲的口气,答复了他自己的信。卡夫卡本就是一个矛盾的人、敏感的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完成对父亲的妥协后,又在生活中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父亲对自己的救赎。因为他再也承受不了父亲——他心中的英雄——对他的漠视。他自己完成了对自己的拯救。

虽然,卡夫卡是以一个业余的作家身份进行创作的,但是无论是从他的创作数量还是创作质量,都是不能被作为业余作家看待的。他对于人生的思考,是他从小就习惯的思考的本能。在他透着忧郁的眼神中,不光抚摸世界,也把握世界。他曾说,“写下来的文字只不过是经历的渣滓”,而这渣滓却经历了心灵的涤荡,智慧的洗礼。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对于作家就更是如此,因为作家的童年不光属于他个人。就像海明威在一次回答记者问,“什么是对作家最好的早起训练?”时,海明威简练地回答道:“不愉快的童年”。卡夫卡所经历的对于父爱的渴望,与求之不得的内心苦闷,是萦绕在他心头永远的痛,也是他的创作的不竭的动力、源泉。(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处)

参考文献:

[1] 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选[Z].温仁白,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 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周建明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页。

[3] 叶廷芳.论卡夫卡[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上一篇:教师专业化评价体制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物语于音乐之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