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职校社团,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时间:2022-04-01 06:00:08

科学发展职校社团,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在培育中职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创新实践、创业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作为学生组织其自身建设管理上还存在很多漏洞。文章呼吁中职校要正视学生社团现状,厘清用人单位岗位核心需求,介绍了怎样从多途径促进社团组织建设规范化、多手段打造社团建设品牌化、多方式促进社团发展社会化,科学合理地推进社团建设及运作,为提升职校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发挥社团育人效能最大化。

关键词:职校社团 提升 综合职业能力

重视社团建设发展的意义,正视社团发展的现实问题

学生社团既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又是学校环境育人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策略。

社团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作为德育抓手或载体的社团建设,对于中职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长期建设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其自身暴露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正视且期待我们解决:

其一,社团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社团规模、活动质量不平衡。

其二,参与热情不持久。主要是新生入校盲目参团和社团招募贪图数量,不考虑组团后的训练难度和人员管理难题。

其三,社团经费不充足。主要是学校没有专项社团活动经费预算,而部分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有限。

其四,活动场地不固定。80%以上的社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设备和器材,使社团活动开展面临困难。

其五,指导老师不深入。教师参与社团指导大多为义务兼职,投入精力和指导水平不足,指导的频率和效率无法得到考核和保障。

最后,价值导向不明确。目前学校大多社团的创建、运作、管理基本是由学生来完成,为此社团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驱动性。职校生受年龄和阅历影响尚未形成完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且缺乏科学的操作经验,为此社团的创建与运作带有盲目性、功利性,无法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厘清就业核心能力需求,发挥社团正向育人功能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对于职校学生就业能力评断和需求情况的变化则是职校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指标。

综合职业能力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人立足社会、获得生活来源、取得社会认可、谋求自我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评价指标,瑞士戈德斯密德提出“五要素说”,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提出5类16项技能。本文所指的综合职业能力界定主要是参考汪怿在《教育发展研究》中提到的中国职校生就业能力研究。分为三个层次:专业基本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是职校生获取职业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职校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过程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企业里“用得上”。专业发展能力是新的就业形势对职校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会在工作中突现优越性且形成可持续发展力,最终在企业里“能发展”。

结合文献调研分析:职校毕业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受用人单位重视。特别是有85.6%外企在招聘毕业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素养作为首要因素进行考虑,其次也需要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众所周知,企业人力部门对入职新人在培训方面将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而培训入岗后层出不穷的“不安心工作、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缺乏服从意识、缺少奉献精神、不辞而别”的现象令企业损失严重且对于职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存疑虑,进而影响到职校未来实习或就业的信誉。调查中对于专业发展能力,其受重视的程度从受访企业来看排位比较靠后,这与企业类型的差异有关。生产型的企业对此不是很看重,这也与当前职校生就业低移现象有很大关系,在此类企业当中,8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毕业上岗后就能胜任普通工作,或与没有接受过学历教育的打工者处在同一个职业群。但在管理、服务型企业当中或者是在生产型企业的管理岗位中,职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重视程度相当靠前,提及率高达67.3%,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因素。可见,专业发展能力也决定了职校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考虑职校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一样不可忽视。

现代企业用人最关注的首先是责任心和态度,其次是学习和沟通能力,最后才是专业技术能力。企业对毕业生的切实需求促使职教人才培养理念与时俱进: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由“技能培养”向“综合能力培养”转换,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迁移到实践层面,职业学校在有效、高效推进基础文化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可借力社团建设为辅助,正视社团发展瓶颈,改进社团运行模式,提炼社团育人价值,架构社团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间的正向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社团成员个体形成积极工作态度、健康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发展其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使他们在具备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快速成长为企业“用得上”、“能发展”的好员工。

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社团建设,有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多途径保障社团组织规范化,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服从意识

职校生与高中生相比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体力、精力,课堂学习之外,他们渴望能与志同道合的同伴组织成团,一起训练、快乐活动;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得到学校的关注和专业老师的指导,对他们的社团给予肯定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如果学校能将社团活动成效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将更能激发学生在校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的热情。

职校教师相对于义务段教师和高校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以外,可以投入一定的时间和心力培养并发展个人兴趣:文学、二外、摄影、体育健身、艺术设计、化妆、礼仪、表演、手工等。

首先,职校教学和学工部门通力协作,通过问卷调查摸底学生兴趣爱好的整体状况和分布情况,围绕人数多、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固定选修课开设时间,“聘用”教师担当社团兼职教师;通过网络选课的方式,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社团组建和教师安排、提供课时保证;凡建立社团必备有规章制度、教学内容(活动方案)、考核方案、学期成绩(考核等第)等管理资料,资料齐备,规范运作的社团,学校可考虑在绩效考核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固化对指导老师的常规考核。

其次,作为社团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以外的个人魅力为学生欣赏钦佩,对于依靠兴趣组建的非正式组织,指导教师实施在社团中引导学生进步成才的成功几率高且阻力更小。职校可鼓励指导教师大胆启用优秀学生维系日常社团管理,如活动通知、上课考勤、纪律考查、训练监管和任务检查、学分统计等工作。这样既可以培养社团成员在外力作用下的服从意识,遵章守纪,又能让他们在寻找社团归属感的同时增强个人责任感。其次也可以让职校生在社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小社团即是一个小社会,小集体又像一个小单位。在指导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影响下,社团建设可以规避学生自建的盲目性、主观性;社团规范管理的同时可以消除学生自治的随意化、短期化。长此以往,能坚持在校期间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参与社团训练、认真对待社团任务的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具备了企业未来所需的集体意识、服从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成为可选人才。

2.多手段打造社团建设品牌化,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竞争意识

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相对于初高中校,有其本身特有的职业特点。学生自主组建社团源起兴趣,也起源于对学校现设专业或未来职业的喜爱。为此,职校社团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应着力考虑发展社团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成为专业发展提升的又一平台空间。

学校在社团组建伊始,应有意识引入职业意识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的目标。其一,社团项目上要有一定数量与学校的主干专业和品牌专业相关,服务于求知欲强、技能水平高的学生,提供舞台让其通过课外修炼的方式提高专业技能,有望参与专业竞赛,为己为校争光;其二,学校将全员育人理念引入社团建设,“聘请”或“邀请”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承担社团业务培养工作,为打造品牌社团、精品社团出谋划策、把关提优;其三,学校对于精品社团在经费、场所、设施、培训方面要有所侧重,积极营造品牌社团创建氛围,对于专业负责教师要辅以工作量绩优考量、评优职评优先、深造进修优先等相关激励措施;对于品牌社团竞赛评比立功的学生要给予校级奖学金、评优先提名、就业必保障的奖励,激发品牌社团成员自我奋进、勇创佳绩;其四,学校在品牌社团的创建上要着力做好宣传、包装等品牌文化营造,让品牌社团的学生能明确定位、积极进取、注重提升,自觉延长品牌社团的生命和扩大其影响力。

在品牌社团里学习、成长的学生无异于在一个知名企业内工作的员工,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标志;一种身份就是一种状态,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取意识、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在打造社团品牌价值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培养和发扬,这种专业发展能力恰恰是企业最看重的品质。

对于学校和社团自身而言,社团整体或者成员个体间,数量多、质量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引入品牌社团创建,在一定意义上也对其他社团的生存和发展施加了竞争的压力,学校借以年度社团集体评奖、个人评优等各类物质精神双向评比机制,考查各社团自身建设对于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学校影响力等方面的贡献度,从而确定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社团得到学校后勤保障的力度,如经费奖励、场地优先、设备增置、培训保障、对外宣传推荐等。社团间的正向良性竞争,无形间会激发学生的积极训练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责任归属意识、集体拼搏精神等,这种方式培养产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书本说教于学生个体而言更具有体验感、情境性及现实意义;在社团资源整合和效率最大化的同时,社团整体或个体的优胜劣汰对于不合格的群体或个体本身也是一次教育和刺激,或可引导他们查找或发掘自身的不足,正确对待并及时改进,以期对未来求职就业产生最小的影响。

3.多方式促进社团发展社会化,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企业的宗旨是效益第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兼顾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在社团实际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社团都出现“虎头蛇尾”、“骄傲自满”的现象。一些社团成立初期规模很大、人气很旺,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便大相径庭;一些社团在斩获一些荣誉后,就开始满足现状,止步不前。究其主要原因是管理方缺乏一个长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为此,在继续做实做好年度集体、个人考核评比的基础上,学校可尝试引入社团的企业运作模式,实行社会化管理。

其一,社团企业化运作,模仿企业的运营方式,各社团内部民主选举或招聘总经理,部门副总等职务,部门须涵盖:主抓社团日常训练管理的业务部;主管社团经费收缴、使用的财务部;负责社团会员招募、考核及辞退的人力资源部;承担宣传、外联、销售的公关部。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致力社团的管理与发展。

其二,学校负责组织对各社团总经理、部门副经理的招聘、试用、培训和考核,使其运行统一规范、责任明确到位,引入岗位意识,模仿企业运作模式,以点带面,通过优秀社团管理干部的培养,植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培养“社会人”工作理念,以期日积月累地培养社团管理干部间的协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三,学校应赋予社团一定的自我运作空间,对于部分展示性、技能性或可产生经济效益的社团,在相关申请手续和安全预案、活动策划、后勤保障到位的前提下,可批准社团成员利用课余或休假时间进入社会开展公益性或营利性活动。在社团与社会进行外联的过程中,会员的心理素质、待人接物能力、周密计划意识、分析应对策略、创业营销能力、品牌宣传能力等均能得到全方位、真实性操练,这些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也是社团指导老师无法分身代劳的。

在社团活动中融入企业运作模式,渗透社会管理理念,促使社团会员更早、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在专业基础能力方面,社团会员与其他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在社团的社会化锻炼中他们积累的经验为发展其专业能力及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团建设在职业学校是育人不可多得的好依托、社团发展对职校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个无可替代的好平台。重视社团建设,支持社团发展,让职校生在“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自发组织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期待职业学校在赢得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实现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局面后,发挥社团建设“墙内满园春色,墙外沁人心脾”的最大化育人效能。

上一篇:人生信念不能倒塌 下一篇:五年一贯制高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