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科学发展的科学理论演化模式探讨

时间:2022-02-26 07:10:47

基于管理科学发展的科学理论演化模式探讨

摘要:科学理论演化的模式,历来是科学和哲学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各种科学的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以一定视角勾勒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科学理论演化的特征。文章以管理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模式的发展过程,来解释科学理论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科学理论;管理科学;演化模式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陈述体系,它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各科学领域的发展。管理科学是一种来自实践领域中的规范性科学,它的发展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演化,也推动着科学理论的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管理科学与科学理论的概念辨析

从科学事实(单称命题)出发,经过归纳等方法由事实上升到科学规律(全称命题),再按照假说-演绎模式把规律组织为科学理论。规范的科学理论形成一个有层次的语言结构:事实、规律、理论。科学哲学的事实,特指某个单称命题,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实践活动,借助于一定语言对特定事件、现象或过程的描述和判断。通过对事实的观察,寻找其规律所在,其表现形式包括两种:全称陈述的必然规律:X(PxQx);统计规律:RF(Q,P)=r。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科学事实,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等方法从科学事实中提升科学规律,整体构建出科学理论体系。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管理科学的理论是根据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对管理现象加以观察、实验和测量,寻找其内在规律,再加以综合和重新定义,设定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使之成为一门新的理论。因此,管理科学是一种科学理论,它具有科学理论的全部特征:逻辑简单性、内在完备性和可检验性。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科学理论的演进息息相关,每一个管理理论阶段必然反映一个科学理论演化的模式。

二、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理论模式

纵观管理科学发展史,它经历了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管理阶段、管理科学阶段和管理丛林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科学理论模式。

(一)经验管理阶段和罗素的“逻辑原子”理论

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当首推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在书中他系统地论述了“经济人”观点,奠定了经验管理理论的基础。斯密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因此,这一理论主要是解决怎样在生产中分工协作,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问题以及减少资本的耗费,以赚取更多的利润。经验管理阶段从18世纪后期一直到20世纪初期,经历了100多年。在这一阶段,经验科学哲学也按照形式逻辑的结构建立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罗素的“逻辑原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经验世界是由许许多多各自独立的经验事实(即“原子事实”)构成的,自然科学以原子事实描述经验世界。经验管理与罗素的分析方法一致,斯密通过对制针行业的观察研究,得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结论。在这个经验的表述中,“人”是基本的逻辑原子,“人”是“经济人”,是利己的,每个“经济人”的活动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行为。

(二)科学管理阶段和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

科学管理阶段大体是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科学管理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中逐渐形成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生产关系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这些都要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将过去积累的管理经验系统化、标准化、用科学管理来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最先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的是美国的泰勒(Taylor)。泰勒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车间管理与法约尔的企业组织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框架,其基本原理仍是现代管理的基础。与科学管理阶段对应的科学哲学是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归纳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越广泛、越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这种累进模式如图1所示:

泰勒亲自深入生产活动观察,找出劳资冲突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标准化、例外管理原理。泰勒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不断观察,并总结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用此法指导训练工人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与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一致,先发现事实a,总结出定律a,再发现事实b,总结出定律b……以此类推,逐渐形成理论。

(三)行为科学阶段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传统的经验管理基本上把工人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严重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劳资矛盾激化,劳动生产率又大幅度下降,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失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的学者通过长期实验,提出了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他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并以实验的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这是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以后行为科学不断发展,出现了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Frederi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Y理论”以及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成就需要理论”等理论。行为科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劳资矛盾,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波普尔提出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他认为科学理论的演化是跳跃式的革命,以猜测和反驳为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即“四段图式”:

P1TTEEP2

其中,P1表示问题,TT表示试探性问题,EE表示消除错误或批判性检验,P2表示新的问题。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突破了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主张在科学探索中大胆猜测,强调科学理论的可错性。

行为科学正是否定了机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中人的管理方式进行一场革命,从而形成“社会人”、“非正式组织”理论。可以这样说,行为科学理论的提出是证伪主义在管理科学发展中的体现。

(四)管理科学阶段和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管理科学理论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主要运用严格的数量技术帮助管理者最大化利用资源,以提高管理绩效。管理科学理论是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强调应用定量的和数学的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运筹学、系统工程、运作管理和定量决策等分支。

库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科学理论的演化模式:

在库恩的这一模式中,其核心概念是“范式(Paradigm)”,即:科学的模型、具体运用的范例。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正是管理研究范式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五)管理丛林阶段和费耶阿本德的多元论模式

哈罗德・孔茨在20世纪60年代阐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种方法,认为存在“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以后,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速;生产的自动化和连续化程度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更加深刻;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生产关系和劳资矛盾更加复杂。而对这些变化,以往较单一的管理理论不能适应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出现了多种理论并存,同时又相互渗透,综合作用于管理实践的理论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理论派别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等等。

费耶阿本德认为客观世界极其复杂,其探索途径必然保持开放,允许人们采取各种选择,这就是多元论模式。许多理论同时并存,能够调整自己和改变自己,出现理论的增多和扩散现象。

管理科学理论的多元化现象主要依据管理复杂性,管理环境和对象的多元系统决定了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程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以何种管理研究范式面对管理实践,关键取决于管理情景。管理科学理论的多元论要求管理研究者面对崭新的未知世界,开放心境,包容多种理论,把科学向前推进。因此,管理丛林中各理论学派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包容、相互协调的,具有协同效应。这与费耶阿本德多元论模式的“韧性”原理和“放大”原理相一致,我们可以用数学模型予以表述:

maxF(x(σ),σ)

s.t.σi≤ci(i=1,2,3,…n)

G(σ)≥0

xi≥S(i=1,2,3,…n)

式中,F代表总体可选择管理研究范式的函数,ci代表第i个要素可以获取的最大资源量,σi代表系统中所属的第i个要素的资源量,xi代表多元化管理系统的协同度。

三、根据科学理论的演化预测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在费耶阿本德的多元论模式之后,夏佩尔提出“信息域”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科研究领域,但是比学科领域更加灵活,内涵更加丰富。夏佩尔认为,信息域是由观察得来的经验事实和科学信念(如学科的理论、观点、方法、原则、信念等项目)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信息域的扩大和缩小也会导致学科理论的重组。

根据夏佩尔的理论,在21世纪管理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复杂化、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贫乏等因素的影响下,管理科学的“信息域”也将不断变化。我们可以预言,21世纪的管理科学理论将呈现以下趋势:管理科学将与技术科学更加紧密结合;哲学将成为继数学、经济学与行为科学之后的第四大基础科学;管理科学数字化时代即将到来。

上述各种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以不同方式描述了科学理论演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理论演化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科学理论模式的建立必然来自于各种科学的发展和演变。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朱秀文.管理学教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梁家强.论科学技术革命与管理理论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5(2).

4、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李郸.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J].管理研究,2005.

(作者单位:王启万,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徐州工程学院;周敏,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作者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审视制度的涵义 下一篇:地理标志的功能及保护意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