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的传播学视角探析

时间:2022-04-01 04:54:04

教学活动的传播学视角探析

摘 要:本文从传播学、教学活动的含义出发,分析了传播学“5W”模式、“7W”模式对于开展教学活动的启发,阐述了传播学中“噪音”、“前馈”“意见领袖”等概念对于教学活动的关联性,探讨了传播过程理论,受众心理分析结论,以及说服理论等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从另一视角看待并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创新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传播学,教学活动,开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施教者在一定教学环境中通过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那么我们尝试将传播学的理论纳入教学活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开展教学活动,会怎么样呢?

一、 将传播学“5W”模式纳入教学活动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这就是传播学中著名的“5W”模式,这个模式简明而清晰,是传播过程模式中的经典。

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活动。我们将5W纳入教学活动,会发现传播学中的“谁”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施教者”,“说什么”就是“教学内容”,“对谁说”是指“受教者”,“通过什么渠道”是指“教学地点、教学设施或教学手段等”,“取得什么效果”是指“教学效果。

按照5W模式,“谁”也就是传播者应该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的任务。如此看来,教师通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施教者”,应该担负着传播者的任务。所以教师对于教学活动内容的收集、加工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方面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内在素养、言谈举止以及专业素质与能力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内容包括哪些方面,以什么形式表现等。这就要求教师要花精力备好课。

“对谁说”是受传者或受众,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给谁看,自己的受教对象性别、年龄、个性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而且不喜欢什么内容。

“通过什么渠道”也就是分析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特质载体。所以,教师应认真考虑教学地点的选择,以及准备什么样的教学设施。比如是否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时是否需要道具,播放PPT时是否需要用激光笔,PPT的字选择多大比较合适,等等。另外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其中一方面,教师应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法、启发示等开展教学。

“取得什么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受众在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各层面所产生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作为教师,应注重教学活动的效果,及时收集效果,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设计。比如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环节,及时检查学生的领会情况,课后,通过练习、作业等形式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另外还可请学生谈谈课堂的不足,今后需改进的方面。

二、传播学“7W”模式对教学活动的启示

美国学者布雷多克在1958年,对拉斯韦尔的“5W”模式加以拓展,增加了“情境”(where)和“动机”(why)两个环节,提出“7W”模式。其中“情境”是指“在什么情况下”,“动机”是指“为了什么目的”。

这两个要素对应到教学活动,就是指“教学环境”和“教学目的”。这两个要素给教学活动的启示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环境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活动的开展起着促进作用。比如选择多大的教室,教室里设施是否齐全,灯光打开还是不打开,桌椅的摆设情况等。第二,教学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有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不明确教学目的,或者设计的教学目的不符合实际,这样都不好。

三、 传播学“噪音”概念与教学活动的关联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家与韦弗共同提出了传播的数学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引入了传播过程中的不速之客――噪音。传播学鼻祖施拉姆也认为传播过程应包括“噪音”在内的8个要素。何为“噪音”?就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这点和教学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和谐状态是一致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应为“噪音”的出现作好准备,比如课堂上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听讲,课堂上有学生窍窍私语,抬头率低,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等等。那么应如何应对呢,教师应想好相应的对策。

四、 传播过程理论与教学活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家贝罗于1960年提出,传播是由多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这个理论认为,传播是动态的过程,传播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传播是双向的。对于教学活动过程也是一样,我们应将教学活动看成是动态的,而非静态不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时时关注活动开展情况,作好及时的应对。而传播要素的关联性,要求我们要分析教学渠道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受教者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等等。传播的双向性给我们启发,作为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重学生的反馈。对教为主的同时,也可以尝试以学为主,或者教学并重等模式开展。

此外,在传播学中还有“前馈”概念,这启发我们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事先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构成、需要、行为等,以改进教学方式,增强针对性,加强教学效果。

传播学学者对受众心理进行了分析,提出受众具有个性化心理、务实心理、获益心理、新奇心理和求真心理。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应满足受教者的这些心理,比如活动如何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满足,活动的内容是否务实,是否让学生获益,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能否让学生感到新鲜,能否通过师生的探索,在教学上追求真理,等等。

传播学阐述了说服的技巧,这点对于教学活动也是有所启发,并且可以尝试的。比如在教学中,采用图像,能增加说服力;诉诸幽默,很受欢迎;诉诸感性材料,可以增加意力;重复信息,能够让教师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教学内容同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让他们感觉学有所用。

当教师在贯彻某一观点遇到阻碍时,可以运用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理论,找到学生中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通过对学生代表的力量,慢慢将教师的观点落实下去。

综上所述,传播学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传播过程的诸要素也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从另一视角看待并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创新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淑.基于整合传播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其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上一篇:浅谈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