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尤其需要课前预习

时间:2022-04-01 12:33:24

初中数学教学尤其需要课前预习

【摘 要】教学实践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前预习、预习方法及步骤。

【关键词】课前预习 重要性 方法及步骤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67

波莉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课前预习,符合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倡导学生在课前对将要所学知识进行预先学习,就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第一步。

(二)课前预习,是巩固旧知识、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的有效手段

首先,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因此,通过预习首先能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在教师讲授新知识前补上这部分内容,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听课注意力会更集中,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反应就快,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课前没有准备,听课就显得被动了,课堂上既要听讲,又要做笔记,听得紧张,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往往一头雾水。

最后,由于教材在出示例题后紧跟着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学生在预习完后认真去做,既能检测预习的效果,也能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教师也可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学习新课程时较集中、较突出的共性问题,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化,更能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前预习,也是培养初中生学习独立性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的学习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带有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往往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进入初中以后,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针对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认为课前预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一)细心研读

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细心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通过细心阅读,应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即要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重点关键是什么等。预习时一般要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和问},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时如果发现有旧知识没掌握好,就要及时回头进行学习。

(二)突破重点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突破重点,就是要对新课涉及到的新概念(包括定理、性质)要反复阅读、重点理解。学习概念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注重记概念,而且要重视对其背景的理解,对于每个定义、定理,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对预习中遇到的知识要点,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要圈画出来。在书的空白处,批注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

(三)尝试做题

在老师还没有讲解习题以前,可以在预习时尝试着去解答某些习题。这至少有两点好处:1.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预选做习题可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2.在试解习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出来,可以提高解题的信心和兴趣;如果解不出来,或者解错了,则可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才能把习题搞懂。

(四)归纳总结

预习时还需要多用心分析,找出疑问,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讲,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归纳总结,就是不但要总结所学知识的要点,还要找出预习中发现的疑点、难点。这就需要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用心分析,不轻易放过那些难以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这些疑难之处,如果能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最好,不能解决时,可以记在预习笔记上,通过上课来把它弄懂。

三、课前预习需注意的问题

(一)时间问题

与小学生活相比,初中学生的功课压力增大,所以要善于利用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包括上课前短暂的五分钟、早晨上学途中、等车时间,甚至老师踏进教室后,还在点名的几分钟都可以用来预习。而且,因为时间极为有限,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师的指导作用

为了避免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教师起初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作业可以以问答、填空的形式,也可以以简易的作业形式。作业设计要明确、要有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问题、自己解答,以此达到巩固预习成果的目的。

(三)要循序渐进

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可以要求其先掌握新课程的大意,甚至可以先对部分内容进行预习。实践证明,即使如此,由于学生听课负担的减轻,也会不同程度的提高听课效率。随着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和预习方法的掌握,再逐渐深化、细化预习要求。

四、结语

“预习是合理的‘抢跑’。”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就能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逐渐掌握更深层次的获取知识的技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个好的预习习惯,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上一篇:探析如何有效提升高中物理教师的授课能力 下一篇:如何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