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2-03-31 12:23:56

美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发展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已逐步得到共识。梳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提供较好的思路。在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日趋规模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低风险化,这些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重视对农场科技的投入、资源的保护和资金立法等方面的支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情况,从经营模式、财政支持、科技服务等方面对发展家庭农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美国;家庭农场;主要经验;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原因,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在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之一,政府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借鉴美国经验,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于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破解三农问题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美国家庭农场现状

美国主要农作物年均单产达到6683kg/hm2,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倍以上,这不仅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体现,也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然而这一巨大的贡献却是来自于不到总劳动力2%的农业劳动力,而家庭农场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220万个美国农场中,家庭农场所占比例高达86%,是美国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其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1.1 经营方式高效化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呈总体数量下降,单个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家庭农场数量自1935年达到681.4万个后,逐年减少,到2010年仅有190万个;2010年,农场平均面积为169.1586hm2,而1935年只有62.7hm2。这种变化可以较好地适应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提高其与公司农场、农工商企业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竞争力。与规模化经营相匹配,机械化作业方式在家庭农场中应用也十分普遍。就表1中中美两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机械化水平对比情况而言,2008年,美国每千名农业劳动力拥有的拖拉机数量是我国的476倍,世界的75倍;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面积是我国的250倍,世界的53倍;粮食、肉类等农产品的产出效率也远在我国之上。此外,美国农业问题专家的研究表明,目前经营一个1295hm2的大农场只需3个人,而该类农场的年产值超过200万美元[1]。如此高效的生产模式主要依赖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一些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卫星定位系统、生物技术等在农场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表1 中美农业劳动生产率、机械化水平对比情况

国家 单个劳动力承担耕地面积/hm2 单个劳动力生产的谷物/kg 单个劳动力生产的肉类/kg 每千名农业劳动力拥有的拖拉机数量/台

世界平均 1.07 1912.39 216.24 22.65

中国 0.22 970.98 149.46 3.45

美国 56.51 141923.75 14136.51 1644.34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耕地面、肉类和拖拉机数量为2008年数据,谷物类为2009年数据。

1.2 经营模式多元化

美国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日趋多元化,除专业化生产单一农产品型农场外,农林型农场、娱乐型农场等多种类型农场近年来也相继发展起来。具体而言,美国针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性分为10个“农业生产区域”,位于这里的家庭农场主要生产1~2种农产品,如:位于北部平原的农场以生产小麦为主,位于中部平原的农场以玉米为主,位于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和五大湖地区的农场以畜牧和乳品为主以及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农场以生产果蔬为主,这些农场在从事单一农产品生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生产经营的专业化[2]。一些小型农场由于自身资源条件受限,或为顺应市场发展需要,选择发展成农林生态保护型、娱乐型等类型的农场。例如在密苏里州,娱乐型农场可为人们提供垂钓、野炊、远足等多项服务。作为美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家庭农场,它们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3-4]。

1.3 风险抵御能力强

美国近年来经济波动较大,这势必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易变性、作物产量或牲畜产品量的下降、政府法律和法规的改变等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5],但这并没有给家庭农场带来大的风险影响:一方面,家庭农场以稳定的土地产权作为保障,农场主通过土地的自由流转获得大量土地以扩大自身经营规模,并最终形成股份制的经营方式,将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工业企业的运作模式,这样既避免了与拥有土地联系在一起的债务和风险,又极大的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6]。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调控、信贷支持、农业补贴等政策扶持也可以帮助农场主较快的对市场形势变化做出反应。据美国农业部估计,目前,大约30%的家庭农场获得了大约70%的补贴,美国政府为了拓展海外市场,还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给予出口补贴,提高了大农场的生产规模和竞争力。此外,农场主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不再仅局限于农场经营,农场规模较小的经营者,其主要职业往往可能是农场外工作;只有规模较大的农场经营者才可能将经营农场作为主要职业,但即使是经营大农场的家庭也可能有成员全职或部分时间从事非农场工作,一些农场主还通过经营非农场企业等途径获得收入,多样化的收入渠道为家庭农场抵御风险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2],[7]。

2 美国发展家庭农场的主要作法

美国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主力军,从其发展现状和优势来看,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起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2.1 重视提升科技水平,合理发展规模农业经济

政府鼓励农场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发展农场经济,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长时间以来,美国政府一直以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目标,并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各级政府依据1914年“史密斯—利弗农业推广法”中相关规定相继成立农业推广站系统,使得先进农业技术得以推广。以美国“粮仓”艾奥瓦州的家庭农场为例,作为美国现代化农场的缩影,当地农民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水质,减少化肥、杀虫剂对水质的影响;过去数十年中,艾奥瓦州农民还采用土壤测试、养分管理、耕种管理及残留庄稼管理、庄稼轮种以及其他精细农业技巧,减少水土流失及化学物质流入、沉积于当地水系。此外,艾奥瓦州很多农场实施轮种,大豆和玉米每年只种一季,秋收后开始依据科学方式施肥、恢复田力,艾奥瓦州立大学农业专家会定期访问农场,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自1987年以来,艾奥瓦州的侵蚀率下降了33%,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率降低了11%;与此同时,该州的玉米产量提高了83%,这些都要归功于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

政府在对农场发展进行科技支持的同时,也重视发展规模农业经济。政府鼓励农场间的土地合作,扶持和发展各种农业协作组织,解决了土地过于分散的问题,并以降低生产成本为前提,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帮助农场主扩大农场规模,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场生产经营效率[8]。

2.2 重视资源保护,为农场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农场多样化发展的前提是自身基础条件的完善。政府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同时,出台多部资源法律以加强对农场资源的保护:1935年4月,国会通过了《土地侵蚀法》,授权在农业部内成立水土保持局,专门负责处理水土保护事宜;1936年,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把生产限制和土壤保护二者结合起来,使土壤保护成为农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70年代初,各州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地下水保护法》、《安全饮用水法案》、《水资源保护法》、《资源保护回收法》、《有毒物质控制法》等多部水资源和土壤资源清洁和保持的法律,并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农药[9]。同时,政府重视农场中的各种污染源的治理工作,这一系列资源保护措施为家庭农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2.3 提供完善保障制度,保证农场主基本权益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美国对家庭农场的保障也毫不松懈。政府从1939年开始实施农作物保险计划,最终形成了政府主导、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制度,通过对参保农场主进行农业保险保费、经营管理费用等方面的补贴,降低了农作物种植风险,保障了农场主的权利[10]。再者,政府对于农场主土地产权的保障对其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政府在土地征用、分区法律制定以及所有者权益处分和分配等方面都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意愿,让土地所有者在土地转让、租赁、抵押、继承等各方面拥有完全不受干扰和侵犯的权利,并出台《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土地转让法》、《土地登记法》等一系列法律维护农场主土地所有权。

2.4 实施反危机措施,增加农场主收入

家庭农场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面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政府为提高农场主应对农业风险的能力,实现农场增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2.4.1 实行价格收入支持政策

政府根据计划为农场主提供最低保证价格,使农场主获得较稳定、可与其他行业投资者相比拟的利润率;并出台了限耕、限售和休耕三项限制农业生产的基本政策,以达到控制生产、缓解生产过剩的目的。此外,有关部门通过制订目标价格,对农产品进行差额补贴,保证农民获得稳定收入[11]。

2.4.2 扩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

政府对内扩大农产品的工业用途,并鼓励低收入者购买食品;对外扩大出口,向农产品出口商提供出口补贴或对外赠与,以降低农产品的出口价格,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及协议,扩展海外市场,拓宽出口渠道[12]。

2.4.3 为家庭农场生产提供信贷支持

美国政府的农业信贷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16年通过了全国第一个“联邦农业信贷法”,决定在联邦政府提供部分资金的情况下,成立合作社性质的联邦土地银行,专门为农场主扩大农场提供长期抵押贷款;1923年国会又一次通过法律,成立“联邦中间信贷银行”。主要为生产信贷协会提供资金以供应农场主中、短期生产信贷;1933年通过“农业信贷法”,并建立了生产信贷体系和合作社银行。目前政府已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向农场主提供各类贷款服务,政府还推出出口信贷担保以降低农场主出口销售贷款未能按期支付的风险。

3 对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启示

在我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它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有助于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然而,就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情况而言,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人多地少,土地等基本资源紧缺;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小农经济、土地家庭经营模式还将长期存在;这些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推广产生了阻碍。

尽管我国的国家性质、经济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与美国有较大的差异,但美国作为发展家庭农场的成功典范,其发展经验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特别是政府对农场经营方面的政策支持对我国农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 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场主土地使用权的稳定

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是地权的界定清晰。因此,我国要尽快改变土地承包期短、土地不固定的现状,相关部门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使农地相对集中,扩大经营规模。同时要赋予农场主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使家庭农场成为名符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3.2 加大经济投入,增强农场市场竞争力

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宏观引导,加大对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另一方面,加大对家庭农场的直接补贴力度,让农场直接受益。同时,为减少农场主和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政府应在财政、税收、信贷以及农产品价格等方面提供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提高农场的市场竞争力。

3.3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现代化的农场主

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场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应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发展需要的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向农场主提供各种先进的技术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前服务体系。与此同时,重视对农场主的技术培训,提高家庭农场主及成员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造就一大批现代家庭农场主。

参考文献

[1] O.M. Moreno-Pérez et al. Breaking down the growth of family farms: A case study of an intensive Mediterranean agriculture [J].Agricultural Systems,2011(104).

[2] 李志远,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给予的启示与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6(09).

[3] S.M. Inwood, J.S. Sharp . Farm persistence and adaptation at the rural-urban interface: Succession and farm adjustment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2(28).

[4] C. Barbieri, C. Valdivia. Recreation and agroforestry: Examining new dimensions of multifunctionality in family farms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0(26).

[5] 苏福祥.美国家庭农场主抗御经营风险的有效措施[J].农村经济,2000(1).

[6] 郭亚萍,罗勇.对家庭农场中新型雇佣制度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7] A. Alasia et al. Off-farm labor decision of Canadian farm operators: Urbanization Effects and rural labor market linkages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9(25).

[8] 洪民荣.美国农场合作社:现状、问题与变革[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1).

[9] 潘德勇.美国水资源保护法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时代法学,2009(3).

[10] 吕春生,王道龙,王秀芬.国外农业保险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11] 王永春,王秀东.美国农业生产者补贴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

[12] 于孔燕.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13] 熊吉峰.我国农业家庭经营的波动规律与演变趋势[J].经济问题,2007(10).

[14] H. Meert et al. Farm household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diversification on marginal farms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5(21).

[15] Y.-M. Chang et al. Labor supply, income, and welfare of the farm household [J].Labor Economics,2012(19).

作者简介:马雯秋(1991-),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土地经济,农业经济。

上一篇:浅谈布朗山乡茶产业发展规划及对策 下一篇:中职农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