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厌学与数学文化的思考

时间:2022-03-30 11:57:23

对大学生厌学与数学文化的思考

[摘要] 厌学是普遍存在于各类型学生中的问题,厌学难题是多年来教育界同行们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之一,该文尝试应用数学文化渗透法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关键词] 厌学 数学文化

研究发现,目前有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当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有形、无形的压力。大学生中不乏心理困难者,其中厌学者尤为突出。厌学是普遍存在于各类型学生中的问题。它一般指的是缺乏学习兴趣或学习动机不足,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厌烦情绪,而造成不想学、不愿学。厌学表现的程度不同,最严重的表现为上课不听老师讲课,经常迟到早退、旷课、课后不做作业等,最轻微的也会暂时对学习产生厌烦。

1 学生厌学的原因

有些学生厌学是学习动机问题,他们不想学,不愿意学,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又不能现学现用,很没劲。有的学生厌学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头,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他们既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懂得学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因此面对形形的大学课程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厌学则是因为很多老师习惯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学习的效率打折,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的厌学问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比如很多英语老师喜欢不停地纠正学生的读音,学生在被多次纠正后,可能更不敢开口了。还有的学生是被老师“考”出厌学问题来,有的老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喜欢用难题考学生,考得学生哇哇乱叫,垂头丧气。有的学生不断重复走学习―考试―失败的路,直到最终害怕失败,出现“自我设限”现象,以致不敢学习、讨厌学习。

调适学生的心理是解决厌学问题的一个重要办法。只要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再结合他们的具体原因加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大部分学生的厌学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不可以只用单一的说教方法,而要在多各种活动中加以引导,通过活动育人。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那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笔者以为,有时候最费力的方法就是最省力的方法,最慢的方法就是最快的方法,最笨的方法就是最聪明的方法。有个例子讲的是有个人想考托福,但他英语水平一直很差,那他怎么学呢?他花了一年时间,把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所有课文背了个滚瓜烂熟。你随便抽哪一课,比如说第12课,不用说课文的标题,他就能一字不漏毫不停顿地背出来。然后去考托福就考了630多分。后来到美国留学,美国的教授第一次给大家布置作业叫大家交一篇论文。他很快就写了一篇交上去了。过了一天,教授叫他到办公室去,然后把他的论文拿出来说你这篇文章是不是抄的。他说不是。教授说不可能,这样的文笔流畅的文章就是一直在美国读书的大学生也写不出来,你到美国不到一个月,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说实话,这个教授也蛮不讲理,明显有歧视中国留学生的意思,你怀疑人家的文章是抄的,你得找到证据呀。这倒好,举证责任倒置,叫人家证明为什么不是抄的,不过这也跟咱们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关,中国人考托福考GRE的分数世界第一,但很多人到了美国连日常交谈都很困难。

这个人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说,好,我证明给你看。他就把新概念拿来递给这个教授,然后就从第一课开始背,果然一字不差。背了还不到六课,这个教授就哭了起来。这个教授为什么哭啊?是不是因为发现自己冤枉了好人而良心发现?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因素在里边。不过教授自己解释说,没想到新概念里面这么好的文章,没有一个美国学生背过,却被一个中国学生背了,让我很难受。不管他这种难受是出于什么心理吧,反正他不会再怀疑这个学生的文章是抄的了,也不再敢随便歧视中国学生了。

总之,无论什么好方法拿过来用,都必须能够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天一天坚持不懈地去做。将一点一点的努力汇聚起来,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学生的成绩真正提高了,他们的厌学问题一般也就不存在了。

2 数学文化渗透法解决厌学难题

如何解决厌学难题是多年来教育界同行们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地方性新升本科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如生源、师资、就业前景等造成学生厌学问题尤其严重。根据研究发现应用数学文化渗透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学习,享受数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

在实践中尝试应用数学文化渗透法去解决学生的厌学难题,首先要认真反思在以往的工作过程中有没有碰到学生厌学情况?具体情况怎样?我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效果如何?接着就可以开始运用数学文化渗透法去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下面以一个解决学生厌学的案例来分析应用具体的数学文化渗透法去解决学生厌学难题的五个策略:

2.1 确定问题

我们要分析在现在的教学中有哪些学生存在厌学现象,为什么造成这种状况,也就是要确定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笔者在教习《数学分析》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对数学分析有厌学情绪。一天,笔者看到有学生在上《定积分的定义》一节时无心听讲。经分析发现大一学生对学习数学分析这门课程存在恐惧心理,有厌学情绪,他们在老师的灌输性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思考、观察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很少,他们认为除了考试,知识无用武之地。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兴趣不高,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2.2 寻找解决办法

明确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我们就设法和专家或者学校内富有经验的老师共同研究、探讨,通过查阅书籍、搜索网络等途径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需要的学习教学方法。找到了方法之后,先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继续完善,最后与学生交流,聆听他们的建议。

具体到本案例,我们首先通过向数学分析教学专家了解知道数学分析概念、原理抽象难懂,学生理解有困难,而且如定积分的定义等知识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不感兴趣,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以及向教育专家请教、最后通过与同教研组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决定将数学文化贯穿数学分析教学中。在本节教学中例举微积分的思想在建筑上也能有所体现,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有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圆形大礼堂弯曲屋顶下的空间有许许多多近似矩形(术语称为“曲边梯形”)的玻璃窗(图1),从而十足体现了定积分的一项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进而巧妙地表明了这所名牌大学是何等重视数学,并把它交付实际。

2.3 应用解决方法

有了解决的办法,还要努力去寻找结合点,把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斐波那契级数

1,2,3,5,8,13,21,34,55,…

在数学理论上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不可思议的是在自然界中也存在着这个性质。夏天观察盛开的向日葵,我们就会注意到向右和向左的旋涡,如果右旋有21条,那么左旋就是34条或13条。即上述斐波那契级数的相邻项

(5,8),(8,13),(13,21),(21,34),…

都是成对出现的。

又如,傅立叶的定理说,任何一个周期函数 都可以表示为正弦函数之和,即:

而任何乐音都是周期函数,因此任何乐音都可以表示为简单的正弦函数之和。

设小提琴奏出的乐声如图2所示。它的公式基本上是

傅立叶定理指出任何乐声都是形如 的各项之和,其中每一项都代表有适当频率和振幅的简单声音,例如由音叉发出的声音。因此,每一种声音,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一些简单声音的组合。该例中小提琴的声音可以由三个具有适当音量,频率分别为500赫兹、1000赫兹和1500赫兹的音叉同时发声而产生。因此,从理论上讲,完全可以由音叉来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这是傅立叶定理的一个令人惊奇的应用!

再比如,针对非师范类学生,我们在该课程的预备知识课上例举数学与就业的关系。

著名数学家A•Kaplan说:“由于最近20年的进步,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已经发展到不懂数学的人望尘莫及的阶段。”具有数学读写能力的人与不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数学的读写能力,也就是量的读写能力正在提到我们的眼前。现代社会的许多信息是用量的方式提供的,因而作为一个现代人,用量的方式去思维、去推理和判断成为一种基本能力。1999年,美国出版了一部教材名叫《应用与理解数学》(Using and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by Jeffrey O•Bennett,and William L•Briggs)。在该书的第三页,列出了一张就业表(见表1、表2),其中包含两种能力:英语与数学(表中只摘录了其中一部分)。

2.4 结果分析

采取数学文化渗透法去解决学生的厌学难题之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探讨课程改革的效果,获得第一手的反馈资料。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合作学习的氛围,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很有用的,另外在研究学习活动中亲密了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2.5 理论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可能就发现了新的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方法,因而要设法将之进行推广,并根据教学研究和学生实际进一步改变教学方法,进一步去发现新问题,并将数学文化渗透的模式运用到每一堂课中去。最后我们在后面的数学分析教学中多次应用该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厌学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黄向真.中美学校文化比较[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2]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3] 朱世和.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J].特区教育,2001, (3)

[4] 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平山.东西数学物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谈祥柏. 乐在其中的数学[M].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下一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调查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