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问题与出路

时间:2022-03-29 10:35:24

高考作文的问题与出路

笔者参加了201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评卷工作,期间批阅了不少考生的作文,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让笔者心中不由得沉重起来。这之后又读到江苏、上海和河北等地考生的高考作文,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的已演变为重大缺陷,让人忧虑。这表明当前国内高中生写作,到了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程度。

一、高考作文主要症状

1.缺少独立思考,没有立场

考生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照搬既定的观点或者不知所云,毫无思考的分量。有的考生从题目材料中引出“不是用来分辨,何必分清?正确定位自己,才可获得成功”。这种写作逻辑有问题,何必分清与正确定位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无法推导出来。有的考生写《勇于挑战》,但到底“挑战什么”,文章却没有阐释,而接着去写海伦・凯乐遭遇的困难事例,明显脱离材料的范围,越走越远。有的考生从材料中父亲话语中的“食用”来引出要重视事物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重视事物的本质,就是清楚它的目的性;重视事物的本质,还要有相应的方法来探索;重视事物的本质,空想或是徒劳都是无意义的。考生写作不是围绕“本质”进行阐释,文章前后素材之间没有关联性,属于典型的“拼盘式”作文,实质上就是“套作”,即从题目中引申出观点,然后往自己准备好的文章或素材上套。其症结在于考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理解题意如何,更不知道如何有层次、有章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只好套用准备好的素材。从问题作文来看,考生思维带有明显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作为正确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考生写屈原极端纯粹忠君爱民,写居里夫人修女般“圣洁”投身科学研究,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模式,让考生作文没有思辨性,容易走向偏激和僵化。

2.逻辑混乱,不辨概念

考生的作文,不少出现前后逻辑不通,甚至混乱的状况,导致写作内容与中心游离。请看:

曼德拉没有去分辨监狱长对他做的一切折磨,没有分辨真假美丑,才使他拥有了大肚量,领导南非人民迎来了解放。假设曼德拉极力想分辨出监狱长对他做的一切,想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么他还会获得人民的信任吗?抛弃不需要分辨之事,勿使分辨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这个文段在行文中逻辑出现问题,曼德拉不去惩处对自己施虐的监狱长,就是“没有分辨真假美丑”?实际上这体现了曼德拉站在人性高度上的精神品质,但是考生生拉硬扯,将其塞进了自己的文章中。监狱长作为公职人员,其暴力行为明显违法,假设曼德拉或者惩处他,也是情理之中,于法有据;然而曼德拉有一颗高尚的心,从种族和解的角度把握“受虐”的遭遇,无关分辨真假美丑的问题。考生的想法与表达显然脱节,需要学会正确的表达。

考生对概念区分不清,混为一谈,也体现出逻辑上的缺陷。比如混淆“变通”与“变换”两个概念:

学会变通,寻找正确方法解决问题,你会顺利到达成功彼岸。

著名作家实,以大气磅礴的《白鹿原》为广大群众熟知,促使他有此成就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他的父亲。实青年时期曾因考试落榜而顿感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就在此时,父亲的话却让他重燃希望:“你知道溪水是如何流出大山的吗?它们遇到大山,冲不垮它,也无法翻越它,于是它们便绕山而行,变换了方向,便可流出大山。”是啊,变换了方向,就可以流出大山,人生不也如这山间的溪水,如果你不懂得变换方向,寻找正确道路,那最终只能成为一潭死水。

这个语段在表达上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变通”是指事物因变化而通达,而考生却将“变通”与“变换”混淆,用溪水改变方向的“变换”偷换概念。实父亲对他的指点与溪水“变换”方向并不匹配,溪水是因势而流,并没有变化通达之意,这个例证用于“变通”不恰切。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考生对不同概念缺乏比较分析,不能准确理解概念,不管是否准确,拿来就用,导致观点与例证脱节。

3.语言华丽而空洞

当前的高考写作,在语言方面似乎陷入了新的怪圈,考生为了让自己的语言华丽出众,长短句或排比句式轮番上场,引用或化用名人、名言或名著处处可见,但读了之后,不少都是空洞无力,毫无文章的表现力可言。请看: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

饮一壶清茗,在丛中吟诗作赋,种五柳,饮清酒,赏美景,诵诗书,奏流水,觅知音,生活惬意,把酒对月。

林徽因在心中修篱种菊,川端康成凝视凌晨四点的海棠花,海子面朝大海、静候春暖花开,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吟赏烟岚雾霭,仓央嘉措在雪域白鹿踏雪,康德抬头仰望道德的星空。

诸如此类华丽的语句在笔者所阅的作文中俯拾即是。表面上看似乎考生的语言功底了得,博览群书;实际上语段优美但不贴切,与主题无关,跟中心脱节,读了让人厌烦。其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少考生认为只要语言优美出彩,就能拿高分,于是乎拼命罗列,不管文章是否需要,不管运用是否恰当。如此语言往往弄巧成拙,显得无病,莫名其妙。

二、对作文出路的思考

1.鼓励思考,独立见解

作文写作应是独立思考的展示,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命题、写作和评价应鼓励和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自己的独立思考。十八岁的青年应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如果还在抒发滥情,盲目讴歌,是很可悲的。当前国内高考作文命题在走向理性,朝着思辨批判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很正确,可以进一步对接美国“SAT”作文题、法国哲学命题作文形式,以利于中学作文教学的变革。今年山东卷涌现的满分作文之一《向儿童致敬》,考生的独立思想与思维深度就有了体现。请看:

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世界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为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的啊!忘记了人们口中传授的求真之理,又是多么令人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却权威一般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治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作者向充满探究精神的儿童“致敬”,批判这种精神在世俗面前的遭遇,指出大人社会不但不去鼓励孩子,还去消解和扼杀孩子的探究精神。思辨性是这篇作文得高分的亮点所在,注重深入浅出,正反对比,层层深入,语言饱满具有表现力,例证准确有力。

缺乏独立思考是当前国内高中生的普遍特点,在作文中体现得很明显。写作指导,必须破解这方面的瓶颈,教师不要用自己的“大人”判断来限制孩子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批判。而作为作文指导核心的评价层面,要给学生减“套子”,不要限制学生,可以借鉴美国作文教学评价中“写作作品集”模式,避免拘泥于“评分标准”的框架。因为评分标准越细,越容易限制学生的写作视野,局限学生的思维,写作容易走向模式化。

2.深入思考,逻辑清晰

从高考作文来看,学生有东西可写,但对素材和格言等理解不透彻,逻辑不清楚,不能服务于中心。要指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我、世界,反思批判历史社会和思想文化,这是高中阶段学生必备的思维特点,也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素养要求。作文若要掷地有声或者鞭辟入里,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引导和训练,否则只能停留于经验或生活逻辑,而不是理性的逻辑。让学生分辨事实,大胆探究,学会如何辨别对错、真伪,还原历史与现实的真相,才能深入探究事物本质。

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比如运用原点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分析现象,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各种哲学关系,比如因果关系、物质与精神、量变与质变、主次矛盾、内外因、主客观等,指导学生熟练运用去分析和思辨,深化认识。

3.语言准确,恰当表达

语言的优美是作文发展等级的一个要求,但再优美的表达也要服务于中心,否则是废话空话。好的作文语言应该言之有物,充满理性逻辑,并服务于中心观点。比如:

白岩松曾说:“世间有一种永不落时的时尚,那就是明辨黑白。”犹记得前几日的“路怒”事件,面对前方车辆的违规停泊,行人无一前去规劝提醒,反是一名中学生的勇敢果断解决一场纠纷,路旁的众多成年人果真就失了那颗明辨是非的良心吗?又如蒋方舟在文章中提过一个场景,那些功成名就、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人士微笑着向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你还太年轻!”我想说的是,倘若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老练世故风气,每一颗年轻激越的赤子之心都被刻意老化,我们何时重见东方红日从地平线上蓬勃跃起之姿?

这个语段不追求语言的华丽,没有用大量排比或者修辞,但是表达恰当,有思维的深度,例证严谨,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成为高中生写作的参考和方向。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唯有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旗帜,学生才会逐步有思想、能思考、会表达,这是写作教学的希望所在,也是教育的希望所在。

上一篇:农村规模奶牛场机械挤奶技术 下一篇:国内矿山项目并购财务风险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