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张培基译文《故都的秋》

时间:2022-05-20 02:41:46

摘 要: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书籍,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者所喜爱和推崇的“不是教材的好教材”。本文通过选取其中一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为例,评析张先生的译本如何再现原文的风格和神韵,做到“神形兼备”的。

关键词:故都的秋,翻译批评,翻译风格

1 引言

张培基先生提到:“散文不受韵律、情节、分场分幕的约束,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的文体。”散文,因其抒情、议论、叙事兼备,故“散”;然又言简意赅,中心明确,故“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征。散文的精神和风骨在其情境,在其风格韵味。

翻译是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两者情感的交流和融通。要翻译一件作品,译者应该透过文字体察作者的内心,然后再现出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风格韵味。朱曼华评道,张培基先生的译风严谨,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神韵;译文自然流畅,富于表现力;贴近原文,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译学思想及其审美思想。

《故都的秋》一文是张培基先生收录在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其中一篇。捧读原文,能读出秋的清、静、悲凉,欣赏译作,也能尝出清秋冷雨的感觉。

2 解读原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是著名作家郁达夫(1898-1945)的散文名篇。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的真情,流露出一种忧郁、孤独的心境。语言细腻生动,蕴含“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在此期间,郁达夫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1933年8月,他在一首游记诗后写道:“近来生活为左右所夹,颇觉烦闷,精神躯体,都不能自由。创作生活,怕将从此告矣。”在第二天的日记里,他又这样写道:“想做东西,终不能动笔,当决计离开杭州”。正是如此,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3 译文赏析

要将散文的神韵完全地翻译给读者,意味着译者要最大限度地传递原作的审美意蕴,让译文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拥有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体验。本文将从标题、词汇、句子、语言风格四个层面来剖析张培基先生英译的《故都的秋》,探寻其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神韵。

3.1 标题的翻译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题目虽然看似简单,一般为一个词,短语或者是一个简短的句子,但往往是作者仔细斟酌而写成的。从标题中,读者往往能揣测出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故都的秋

Autumn in Peiping

标题“故都的秋”,这里“故都”指的是解放前的北京即北平。作者没有用北平而用故都一词,使得作者眷恋故乡之情在文章伊始就得到彰显,作者所向往的秋不在别处,就在北平。然而对于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的英语读者而言,若将“故都”直译为“onetime capital”或者“former capital”,则会使它们困惑着到底指的是哪一个城市。张先生把故都释义为Peiping,使信息明晰化,既避免引起困惑,又使读者容易产生联想和共鸣。

3.2 词汇层面

词是篇章的基本要素。因此,翻译时选词恰当是传神地再现原文风韵的基础。汉英两种语言有着天然的显著差异,而张先生特别能掌握汉英词汇的特点,在词汇的翻译上进行准确的转换。例如: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若按原文直译,“总是好的”可以译为“is always nice”。此处,作者的意思是其他地方的秋天虽不及北平的秋,但总有可取之处的。然而,nice只能表达出“好”这层意思,表达不出作者心中对秋的向往和眷恋这层内涵。张先生选用了“recommend”一词,不仅把“秋”人格化了,让“秋”生动地跃然纸上,更能道出作者对“秋”的神往。

3.3 句子层面

虽然汉英表达方式上句式结构也有很大差异,但行文流水的美感往往是通过对照、排比、回环、重复等修辞手段来体现,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再现原文的美感。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When I am in the South,the arrival of each autumn will put me in mind of Peiping’s Tao Ran Ting with its reed catkins,Diao Yu Tai with its shady willow trees,Western Hills with their chirping insects,Yu Quan Shan Mountain on a moonlight evening and Tan Zhe Si with its reverberating bell.

该句五个并列的“的”字结构,把芦花、柳影、西山、夜月、钟声五种意象整齐地排列起来,读来整齐流畅、回旋往复,有着明丽轻快的节奏,同时让读者在头脑中形成了故都秋天的美丽画面。张先生在翻译时巧妙的采用了四个“with”和一个“on”的排比结构,再现了原文的形式美。

3.4 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具有特别的美感,因为它往往融入了诗情画意。张培基先生说:“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独抒性灵,因而文如其人。”所以,不同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比如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同样,郁达夫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语言自然、坦诚,富有诗意,总是透出一股感伤忧郁之气。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Oh,real nice and cool—”

“Sure! Getting cooler with each autumn shower!”

原文是熟人碰面时的对话,“唉”“么”“了”这几个感叹词用得极为传神,使读者仿佛已经看到说话者的表情,听到他们的语气,体会到字句间那层感怀之情了。与之相应,译文也采用了英语口语的方式。美中不足的是,虽“唉”以“Oh”译,表达感慨,而“么”“了”却用简洁干脆的“sure”译之或而不译,使原文的缓慢悠闲之意没有得以传达。

4 结论

综上所述,张先生的翻译可谓“神形兼备”,不仅从字、词、句方面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也在遣词造句、再现原文风格方面造诣破高,将这篇带有“清,静,悲凉”之感的散文的神韵基本传达给了读者。张先生的译本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翻译过程中,要想成功的再造原文的风骨和神韵,必须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而表达亦是关键,这就要求译者一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掌握中西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既忠实又灵活,既简洁凝练又富有文采的译文。(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2000,(3).

[3]黄清华.《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J].名作欣赏,1985,(5)

[4]胡德香.《张培基先生中译英艺术初探》[J].孝感学院学报,2002.

[5]张美平.名篇需佳译 瑕疵共推敲——《故都的秋》三种译本译例比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1).

上一篇:羽毛球的步法对比赛中技战术的影响 下一篇:地方信俗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