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时间:2022-03-27 01:32:06

如何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语文大纲指出“能够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意思,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由此可见理解词义、翻译句子等基础教学工作在古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学生做文言文时候遇到选择题还能做一些,但是一遇到翻译题就很难把握,那么文言文翻译真得很难吗?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作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通过诵读,整体感知

古人写文章讲究格律、音韵,因此文言文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许多文章读起琅琅上口,十分适合朗读和背诵。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就是熟读课文。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

再者,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对脱离,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读、语法结构与现代的差异,就更需要反复诵读了,即遍遍都有要出声朗读。但诵读时要注意字音,特别是异读字和通假字。如《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两个“食”都是“喂养”的意思,作动词要读成“sì”,而“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是“餐、顿”的意思,作量词,要读成“shí”.辨别异读字和通假字为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提高翻译能力提供准备。

需要强调的是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出声地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在反复诵读中逐步加深对词语、句子、文章的理解,直到滚瓜烂熟。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必要时可以领读,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学生可以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在读中解惑;可以读全篇,也可读某几段或一段,也可读几句,某一句,在读中加深理解。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卖油翁》、《戴震难师》;文字浅易的散文,可大胆放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去感悟,如《爱莲说》和《陋室铭》。为更好地激励学生读,还可以进行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二、通过点拔,掌握方法

古人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在文言文教学中适时点拔,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十分重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好似掌握了打开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一)基本方法

不需翻译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 下来,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伤仲永》中的第一句“金溪民方仲永”中的“金溪”和“方仲永”。

单音节转化为双音节。文言文以单音节词语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翻译文言文时,原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语都是应用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双音节词语来替换。如《乘船》中的“遂携拯如初”一句中的五个单音节词语分别替换成现代汉语的“于是”“携带”“拯救”“好像”“当初”五个双音节词语。

古今异义词。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由 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变化等因素,使不少的词语在意义上也逐渐有所改变。翻译文言文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古今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异义的词。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不厌”的“厌”,在这里是“满足”的意思,而今义通常作“讨厌”或“厌倦”的意思。

通假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因为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有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也叫“假借”。有点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同音字或形近字。所以翻译时不能 当原字来理解,而应理解为所通假的字的意思,。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不能理解为“说话”的意思,应理解“愉快、高兴”。

补充省略的成分。省略句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语法现象,但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常见,也更复杂些。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如《乘船》中的“幸尚宽”,这个句子前省略了主语“船上”,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合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 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如《伤仲永》“余闻之也久”一句中的“也”是语气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思,翻译时应删除。

增添恰当的内容。文言文的语言十分凝练。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的连贯畅通或为了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加一些内容,读起来才通顺、完整。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磬”,如果对应翻译成“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品德高尚”意思就不完整、通顺了,后面应加上“就不觉得简陋了”才通顺完整。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和使动、意动、被动用法等。如《乘船》“歆辄难之” 中的“难”是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解释成“感到为难”的意思。

调换语序。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很常见,主要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时,应恢复成现代汉语的通常句式。如《卖油翁》中的“尝射于家圃”,是属于状语后置,应按“尝于家圃射”的语序来翻译。

意译。文言文翻译必须忠于原作,基本上以直译为主,落实到每个字词,但是有些句子不适合直译,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也大概意思即可,即意译。

猜译。文言文翻译时,遇到疑难字词一时不会翻译,可先跳过,等译完下文,再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猜测这个词语的意思。当然这是万不得已的办法,慎而用之。

(二)具体做法

采用四行翻译法,第一行写难读、易读错的字音,第二行抄录原文,第三行对应每个词语的注释,第四行根据第三行的注释或保留、或替换、或补充、或删除、或增添、或调整,使之成为通顺流畅的现代文。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并且按时复习它也通“悦”愉快吗?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

三、通过归纳,举一反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假如对文言词语不加以归纳整理,就像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需要使用时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找。有意识地归纳整理,不但 可以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在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中去探寻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在具体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文言文。

教师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学后期,将已经学过的语法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如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几年下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四、通过小测,巩固知识

心理学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记忆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学习结束后,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巩固。学习之后在当天内复习十五分钟往往比一星期之后复习一小时的效果更佳。特别是对于缺少听说环境的古文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利用课堂几分钟巩固旧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反复当天所学知识,第二天上课用几分钟进行小测,检查学生对词语理解、句子翻译是否掌握过关。通过复习和检测,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语、句子翻译的理解 ,记忆也更深刻。

五、通过运用,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运用文言词语的机会,学生觉得有趣,乐意做,有效果。具体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写“文言文”,不讲究写法,只要求尽量用上学过的文言词。

如 学习《桃花源记》后,让学生用上下列词语写故事:缘、异、怡然、咸、无论、及、遂、向、既。有学生写出这样的“文言文”:吾缘山路而行,忽见丛林,甚异之,林中高低之树咸茂,无论芳草碧绿。吾怡然而乐,复前行,既近深处,遂归。便扶向路,及家中,饥渴难耐。

尽管文中有的词句不够完美,但学生领会了词义,再想办法用到自己的故事中,印象肯定深刻。让学生写趣味性的文言文,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写文言文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趣味练习中强化文言词语,加深理解。

以上是笔者在教 学中提高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五点做法。但不是每篇都是如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取舍。如果在初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学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贯 彻这五点做法,相信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上一篇:数学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全面进军企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