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时间:2022-03-26 12:34:1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切入点主要是:永恒的师爱,教学情趣感染力,科学公平的评价,开展生动具体的活动等。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切入点;师爱;情趣;评价;活动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折射着教师的理性思考和对学生的关切程度、教育能力。着眼未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具体工作,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永恒的师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陶行知倡导“爱满天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的知心人、教学中的合格者、思想上的导航员。他们的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用真情沐浴着学生心田,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体验到自身的生存价值,从而充满信心逐步走向成功。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内心与成人一样存在着友谊、厌恶、感激、敬畏等人类永恒的情感,并希望被人理解或支持、渴望得到温暖和幸福,需要我们精心而又正确的引导。因此,作为塑造完美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对学生情绪、情感合理调适的过程,应是唤醒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内在动机的创造性活动,而师爱就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础。拥有爱,才会拥有方法;拥有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永恒的师爱将感化学生纯洁心灵,规范言行,学会关心,遵守社会公德。所以,师爱不仅仅是意识形态里的至高要求,更应是一种永存教师心中的、理智而又高尚的行为写照,以师爱为基础的心理教育才具有实效性。

二、情趣感染

情趣感染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这里的“情”主要指教学激情,“趣”主要指内容和方法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严肃、刻板,往往为学生预设“捷径”,不管接受可能与个性特征,学生的唯一权利便是认同。当前的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要求教师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新课程对“自我”成长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动作敏捷、信念增强;没有趣味的脑力劳动会产生厌倦,无创造性可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力充沛,语言生动,用深情的目光、手势等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任感。不能以教代学,应研究设计出与学生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方案,以多元化的思想、多渠道的操作方式,吸引学生走向探索前沿,使课堂中的信息串联、碰撞,让学生内心感到新奇与振奋。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科课程及其教学还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它资源,只有潜心钻研,因材施教,使知识点呈现其文化内涵或应用价值,寓教于乐,才能使教师的学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智慧。

三、科学公平的评价

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水平,多数情况下是以他人或群体对自己的评价为标准而进行自我认同的。因此我们极力推行的在集体中的激励性评价,取得了可喜成就。然而,评价不当所产生的消极结果在学生身上的延续性还未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对学生的随即表现的评价是经常性的,我们却以学生的不成熟性为由,总是板着面孔去说教、论理,让学生感到压抑,缺乏生命活力。频繁表扬自己眼中的好学生,忽略其不足,滋生了他们的骄傲情绪,导致承受能力差;被冷落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则往往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抑制了自身素质中的闪光点,导致偏激行为多。这说明对学生进行评价必须理性分析。第一,评价要全面,做到智力与非智力、课内与课外、自主与合作、过程与结果等相统一,突出人文气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二,评价要公平。在学生中间,好动者与文静者、思维敏捷者与迟缓者等千差万别,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去判断,以“帮助各类学生建立自信”为出发点,绝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第三,评价要及时。现在的学生受家庭“中心地位”思想的影响,凡事大多“自己第一”,甚至“得寸进尺”,很少顾及他人和集体;他们兴趣广泛,但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易受社会不良因素侵蚀。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心理非常重要。如果评价间隔时间过长或“轻描淡写”,学生会出现新的心理偏差,教育就可能失去契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的诊断、导向、强化中进行。所以,心理教育要立足过程,开展跟踪性评价以促进学生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开展生动具体的活动

以人为本、主体互动,是教育改革的全新境界。多样化的活动能使每个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如他们在“才艺展示” 时产生敬仰、欢欣之情,获得心理平衡,树立自尊自强观念;“感恩父母” 、“值周班长”、“手拉手”活动中培养责任心,破除自私心理,提高判断、调节、适应及合作能力;“勤工俭学”、“星级评选”中树立劳动观念、进取意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切身体验中提高心理认知水平。另外,心理教育应该达到心灵的震动和感悟,使学生去反思自己,进而去改变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所以,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具有长远效益,很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名人名言、赏名画名曲、看优秀影片、学习心理卫生常识、积极与他人沟通、总结经验教训等。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要鼓励学生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解剖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伟大工程。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及优良素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积极热情地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把立足点放在学生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歧. 新世纪教师素养.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

[2] 李百珍. 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

[3] 叶一舵.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 中国教育学刊,2004(3).

[4] 侯春在. 晕轮效应:教师评价行为中的态度误区. 教育科学,2001(4).

上一篇: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及钢筋工程的质量监控 下一篇:一生一信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