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时间:2022-03-25 05:09:32

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关键词】 青光眼;闭角型;流行病学

青光眼患者在全球约有6700万, 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位致盲眼病。全世界应有510~680万人患该病而失明[1]。青光眼对视功能所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结果很严重, 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原发性青光眼依照解剖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关于青光眼流行病学已有很多以人群为基础的调查报道, 长期认为, POAG是非裔和欧裔人群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2]。而在东亚尤其是中国人中, POAG的发病率则远远低于PACG。近年来, 人们越来越关注PACG发病机制的研究, 特别是关于PACG的分类、筛查及诊疗标准方案的制定。以下对我国PACG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特点

1. 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 当前关于PACG的流行病学调查特别是国内的研究并不少见, 但缺少统一的定义及科学筛查方法, 目前在我国, 关于PACG的流行病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大部分PACG的早期症状不典型, 发病时间难以确定, 因此较难获得PACG发病率的准确数据, 有资料表明PACG的发病率在各地人群中其变化范围可从7/10~57/10万人[3, 4], 而有研究表明, PACG的患病率变化范围可由10/10~61/10万人。高危患者是女性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 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3.7倍。

1. 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 在我国, 大约有350万人患有PACG, 另有2800万人具有房角狭窄, 此结构特点可诱发PACG的发生。PACG患病率在不同地区也有较大差别, 中国城市人口占26.44%, 其余73.56%为农村人口。在我国, 40岁以上的人群中, 约有2800万人具窄房角特征, 897万人有原发性房角关闭, 另外还有约350万人患PACG。其中农村约为城市的3倍, 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根据上述资料测算出的致盲人数如下:PACG患者中, 约有300万人至少一眼盲, 其中70万人双眼全盲。所以在我国, 青光眼特别是PACG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

胡铮等[5]于1985年在北京顺义县所作的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是经典的国内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 并首次为国际所公认。诊断标准如下为PACG:有或无家族史, 青光眼急性发作史, 高眼压状态下前房角部分或全关闭并排除继发因素;结果显示, 青光眼患病率0.6%, 其中PACG患病率0.52%。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青光眼患病率1.4%, 且几乎全为闭角型。北京顺义县的调查将所有高眼压状态下房角关闭的人员均纳入青光眼, 未特别提出视盘及视野的变化。高宗峰等[6]报告1987年安徽省桐城县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原发性青光眼患病率为0.38%, 其中PACG和POAG分别为0.31%和0.07%。采用的诊断标准与北京顺义调查时所使用的基本相同, 两次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别。于强等[7]报告1990年在广东省斗门县进行的PACG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ACG患病率为0.64%, 50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为0.83%。而北京顺义同年龄组患病率约为2%, 有显著差异。另外, 赵家良等[8]于1987年在拉萨市郊堆龙德县进行PACG普查显示40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约为0.19%。在不同地区报告的青光眼患病率存在差别, 可能与被检对象、检查者、检查方法、抽样误差等有关。在我国PACG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出南方患病率低于北方的特点, 这与国际上同类调查结果相吻合, 由此产生各种假说较多, 但目前仍无法被大家所公认的合理解释。地区PACG患病率低可能与其眼部生理特征有关, 根据调查人浅前房明显少于北京。1996年赵家良等[9]第二次在北京顺义县调查50岁以上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情况, PACG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基本同前, 结果显示, 在50岁以上人群中, 原发性青光眼患病率为1.95%。PACG患病率为1.43%、POAG为0.29%。

综上所述, 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 PACG仍居主要地位, 但POAG呈逐年增多趋势, 应引起重视。

1. 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1. 3. 1 解剖因素 叶天才等[10]调查发现PACG患者的前房深度(ACD)均在2.4 mm以下, ≤1.4 mm者全部发生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眼球有着特征性的解剖结构, 即前房较浅(特别周边前房)、角膜相对较小、晶状体相对较大较厚(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明显), 房角入口狭窄, 加之眼球轴长较短, 形成晶状置相对偏前, 使得相对狭小的眼前段更为拥挤。晶状体的前表面与虹膜紧贴的面积增大, 增加了生理性瞳孔阻滞, 使得房水从后房经瞳孔流向前房的阻力增加, 造成后房压力增高, 将相对组织薄弱的周边虹膜向前推移。因此, 使已狭窄的房角易于关闭。

1. 3. 2 遗传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PACG是一种具有一定遗传性的眼病, 其发病往往具有家族聚集性, PACG的直系亲属通常具有相似的眼球解剖结构:角膜相对较小、晶体相对较大较厚, 前房较浅。有家族史者患PACG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 说明PACG有遗传倾向性。郑曰忠等[11]报道PACG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25.2%, 但其具体遗传方式尚未明确, 到目前为止人们并未能发现与其有明显相关性的基因。这可能是由于PACG的遗传倾向性体现在眼部结构的相似性, 也可能并非由单一“致病基因”决定, 而可能是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

1. 3. 3 其他因素 PACG的发生往往有内在或外在的促发因素, 包括眼局部的、全身性的、生理性的或病理性的。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情绪波动, 也见于过度疲劳、近距离用眼过度、暗室环境、全市疾病等。可能机制是这些刺激直接或间接通过全身内分泌系统引起眼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失去平衡, 使得瞳孔扩大并加重瞳孔阻滞;或睫状肌调节痉挛, 顶推根部虹膜向前;或周边虹膜触碰摩擦小梁组织, 加之眼局部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共同导致了狭窄的房角堵塞关闭, 促使青光眼发病。在促发因素方面, 也见有越来越多的关于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内分泌因子乃至精神心理因素的定量分析等研究。随着更广泛深入的探索, 其分子生物学的发病机制将会逐步揭示[12]。

2 流行病学调查时青光眼的定义与分类

将具有眼球内压力升高, 且产生视神经损伤和视功能损害为共同特点的一组疾病定义为青光眼。也就是如果眼压超过了眼内组织的承受能力, 特别是视网膜及视神经的承受能力, 而造成眼组织损害及功能的损害, 具体表现在视力下降, 视野范围的缩小, 若不及时有效治疗, 损害持续进行, 直至失明。而由青光眼造成的失明是不可逆的。

原发性青光眼是青光眼的主要类型, 原发性青光眼依照解剖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依据其发病特点又可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周文炳等[13]依据超声生物显微镜提出的新的PACG分类方法。他们认为PACG, 尤其是中国的PACG可分为三型:单纯性瞳孔阻滞型、单纯性非瞳孔阻滞型、多种机制共存型。

3 治疗及其预后

PACG一经确诊, 应根据其发病的不同阶段而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在临床前期及间歇缓解期, 可以及时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解除瞳孔阻滞, 防止房角关闭阻止视神经视功能的损害。对于拒绝手术者, 可给予缩瞳剂点眼, 但一定要定期随访。在急性发作期, 应全力降眼压, 挽救患者视力, 一般给予缩瞳剂点眼, 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点眼, 同时全身及局部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如:醋甲唑胺、布林佐胺, 高渗脱水剂甘露醇、甘油等快速静脉滴注。眼压控制后, 根据病情采取滤过性手术如小梁切除术或预防性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绝对期青光眼治疗目的, 解除症状缓解痛苦, 应尽量保住眼球。青光眼的治疗最终都是为了阻止视神经视功能的损害。

4 小结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的主要类型, 也是我国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其造成的视功能损害是不可逆的, 后果极其严重。但只要早期发现, 合理治疗, 绝大多患者能够终生保持有用的视功能。而到2020年中国青光眼患者将为600万, 因此, 我国青光眼尤其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防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 Congdon N, Wang F, Tielsch JM. Issues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population based screening of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Surv Ophthalmol, 1992, 36(6):411-423.

[2] Foster PJ, Baasanhu J, Alsbirk PH, et al. Glaucoma in Mongoli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in Hovsgol Province, Northern Mongolia.Arch Ophthalmol, 1996, 114(10):1235-1241.

[3] Foster PJ, Oen FT, Machin D,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glaucoma in Chinese residents of Singapore: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 survey of the Tanjong Pagar district.Arch Ophthalmol, 2000, 118(8):1105-1111.

[4] Teikari J, Raivio I, Nurminen M. Incidence of acute glaucoma in Finland from 1973 to 1982.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1987, 225(5):357-360.

[5] 胡铮, 赵家良, 董方田, 等.北京市顺义县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眼科杂志, 1989, 25(2):115-119.

[6] 高宗峰.安徽省桐城县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眼科杂志, 1995, 31(2):149-151.

[7] 于强, 许京京, 朱斯平, 等.广东省斗门县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眼科杂志, 1995, 31(2):118-121.

[8] 赵家良, 胡天圣, 胡铮, 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眼科杂志, 1990, 26(1):47-50.

[9] 赵家良, 睢瑞芳, 贾丽君, 等.北京市顺义县50岁及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和正常眼眼压的调查.中华眼科杂志, 2002, 38(6):335-339.

[10] 叶天才, 毛文书, 陆道平, 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眼的简易筛选方法比较.中华眼科杂志, 1995, 31(5):341-344.

[11] 郑曰忠, 王思慧, 孙蔚, 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5, 16(1):8-10.

[12] 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9.

[13] 周文炳, 王宁利, 赖铭莹, 等.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研究进展.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6):475-478.

[收稿日期:2014-05-04]

上一篇: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研究进展 下一篇:针灸结合核心力量训练治疗多裂肌源性腰骶痛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