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25 02:42:39

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前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体制不够完善、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的诸多现状,找到其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加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创新,逐步健全完善行政监督体制。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必须依靠民主力量厉行法治,构建一套有效的权力制约制度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为我们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当前行政监督的种类

在我国行政监督是指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全面的监察、检查、督促和指导。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效率、优化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该体制是由法制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三个监督主体有机组合构成的。

1.法制监督

法制监督,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相关机关通过规定的程序,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法制监督又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三类。

2.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指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事务提建议、意见和批评,以及中国共产党同各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相互之间的民主监督,其中主要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监督。

3.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来自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其他监督。这些监督虽然没有法定的法律效力和具体的监督程序,但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社会监督主要有两种:(1)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2)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二、行政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知法犯法、同流合污、上下串通、腐败严重、脱离实际、愚弄百姓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法制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我国监督立法滞后,无法有效约束制约监督机构和相关人员,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同时,监督主体间缺乏协调性,我国的行政监督是一个多元化的体制,由于监督主体众多,沟通、协调困难,信息共享性弱、导致分工不明确,出现监督虚监、弱监、漏监等,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督的效能和司法的公正性。

法制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行政监督体制多元无序。(2)专门监督机构受制于监督客体。(3)行政监督法治程度低,弹性因素强。

2.民主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主监督是政协及各派对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的监督,符合宪法精神,是依法行政必不可少的监督。主要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来实现。具体表现如下:(1)开展民主评议。(2)跟踪提案办理。(3)委员受聘监督。(4)举办政协论坛。(5)反映社情民意。

民主监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中共党内重视不够,民主监督意识不强(2)民主监督流于形式,监督落不到实处。(3)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完善。

3.社会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监督是指来自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其他监督。主要有两种:(1)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2)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总体问题归纳起来就是(1)新闻舆论监督问题:监督基层的工作多,监督领导部门的工作少;监督一般性的问题多,监督重大的问题少;监督领导者已经指出的问题多,监督读者关心而上级没有明确表态的问题少。(2)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问题:没有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面对一些执法部门人员的非法行为,人民群众的投诉得不到合理的处理,社会上访的事件屡屡发生。

三、行政监督问题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原因,我国的行政监督为什么总是存在很多问题,就这一现象,下面具体阐述相关原因。

1.执法监督环节原因

(1)权力机关的监督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的行政机关产生于人大,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应对其负责并接受其监督。首先是党委的认识不足,重大政务,往往是党委决定、政府跑腿,人大即被架空。其次,是政府认识不足,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受特权思想的影响,没有公仆意识,没有服务意识,没有奉献意识。最后,是人大本身也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因为人大的诸多权力中,除了监督权,首当其冲的是立法权,人大完全可通过行使立法权,使自身的其他权力法律化、具体化。(2)执法监督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够健全。从监督方面来看,没有完备的监督制度是无法实现法治的。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活动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特性决定了对行政监督的重要性、多元性、繁重性和难度大。我国的《行政监察法》中的规定并没有解决一级政府组织权力的主要行使者受到监督的问题。监督的后果是给行政权滥用留下了空间,缺少工作政绩的评价机制。

2.社会监督的监督力度不够

(1)公众监督权力没有被置于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名义上民众有监督权力的权利,但,有什么渠道、什么手段?不管怎么做,让民众拥有监督权力的权利都是最重要的,也是基本前提。而赋予民众监督权力的法律武器,应该是优先选项。只有从法律上保障民众对于权力的监督权,才能有效监督权力的运行和使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众监督权力难的问题。(2)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障、存在弊端。首先是舆论监督几乎没有真正自由,新闻媒介不能自主地进行舆论监督,现在我国还没有制定《监督法》或《新闻法》,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缺乏坚实而完备的法律保障。

四、加强我国行政监督的机制创新

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要想加强行政监督的力度,首先必须推进法治,以宪法为依据,改革行政监督主体的双重领导体制;二是要加强民主的监督力度,以法制的形式的规范监督主体的法定地位;三是要有一套系统、完备的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及其公务员行为的行政法典;四是各种法律规范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确保监督主体有切实可行的监督权力;五是社会监督保障制度要完备。

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必须严格整治腐败,通过公示个人财产、加大司法反腐的力度、加大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参与力度、加大反腐败的透明化、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反腐败的手段和措施。

1. 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

建立行政监督的单线垂直的监察机制,使监察机关独立于监督对象,不受制监督对象,与同级行政部门地位平等,赋予其相应的职权,监督同级行政部门和行政首长。

2.建全监督权力的法律体系

(1)加快行政立法进程。尽快制定那些关系到行政监督的执行能力的法律法规。(2)健全修正现行行政法规。即根据国情健全组织法,修订现行的法律法规。如新闻监督的立法应提上议程。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应作监控,以保证新闻的有法可依,大胆的客观公正的监督。

3.建立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

抽象行政行为是政府的行政行为,政府做出的行政行为要有法律依据,要受到法律的监督,政府违 法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其产生的过程和结果都 有个法律认定的问题。其法定的权限和办事程序,都应该受到法律监督。

4. 政协地位和协商、监督职能逐步法律化

(1)法律上肯定政协和派。在宪法上明确规定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使政协的民主监督不仅具有政策依据,而且具有法律依据,既对主要监督对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约束力,且对参加政协组织的各派、人民团体和个人有约束力。(2)加强政协同权威监督部门的沟通和配合。政协对的监督,离不开权威监督部门的协同和支持。发挥自己联系面广的优势,广泛搜集信息,并迅速向权威监督机构传达,通过权威监督部门把民主监督工作引向深入,以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5. 推行政务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行政公开,是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原则。《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政务公开透明的进程。行政执法的主要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政府部门向人民群众公开各项政策信息,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首先,要加强对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其次,要全面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为民主和社会监督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6. 敢于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

新闻监督作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种权力,具有广泛性、公开性、权威性、及时性、后果严厉性、渠道畅通等优点。随着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网络舆论监督更加及时灵活的反映社会问题。为健全社会监督体制,应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完善了舆论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宗岳洋.试论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5-58

[2]常冉.浅谈行政监督的多元与规范[J].中国证券期货,2013(8):267

[3]吴误昊.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中司法监督的作用及其局限[J].社会与法,2013(354):27

作者简介:

张欧(1982-),男,贵州湄潭人,助理政工师,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贵州烟草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湄潭复烤厂;贵州 湄潭 564100)

上一篇:徐州公共自行车项目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 下一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