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政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3-24 10:03:08

新媒体背景下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政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新媒体以其多样性、互动性、快捷性和诱惑性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追捧的“宠儿”。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本身的“显性需求”。本文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挖掘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状况涌现的新特征,比较在新旧媒体中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进而提出在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思政管理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需要层次理论;思政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023-02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校遵从立德树人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提高大学生综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大学生平均滞网时间远远高于人均数据。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渠道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主要指以系统理论教学为主,以常规的大学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主要载体,以专业的思政课教师为授课主体。“第二课堂”的出现突破了传播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多维、立体式的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其“人际交往”和“尊重”的需要。新媒体的出现被称为高校的“第三课程”。新媒体以其内容多样性、形式互动性、传播快捷性和整体诱惑性深受大学生的喜欢,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生理到心理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本文以新媒体的特征、传播途径为切入点,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分析工具,探索当代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及满足这些需求的途径。

一、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不是单单属于某一个时代特定的产物,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不同时期它的界定是不同的。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实际上是指的是以计算机等通讯设备为硬件基础,以网络为传输纽带,人与人之间有线和无线的、全方位、立体交互式的媒体形式。

1.新媒体在形式上呈现多样性。在21世纪之前信息传播的传统形式多以“推”的形式呈现,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单向媒介。现代意义上新媒体的形式主要是以数字形式进行传播,如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终端系统、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接收终端系统(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户外传播系统等。

2.新媒体在主客体上呈现双向和互动性。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主体的主导性(发送者)和客体(接收者)被动型被严格的界定,并且传播方向上城乡单向性。当下新媒体的传播已经“模糊”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信息的发送者不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让接收者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实时地接收信息的反馈,增强了信息双方的互动性。

3.新媒体在传播工具上具有先天的快捷性。新媒体的传播工具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传播的信息可以随时被储存和编辑,这是一个信息不断被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打破了传统信息固有的传播模式,让信息接收者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信息,极大地扩展了信息的宽度和深度。

4.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上具有诱惑性。以平面形式传递信息的传统媒介在逐渐地“失宠”,而以图文声兼备的新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信息传播的阵地。新媒体传播的内容除了具有简洁明了的文字,还配备了对听觉和视觉具有极大冲击力的声音和图像,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受众的心理体验,进而产生心理依赖,《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的调查报告,也很好地印证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二、新媒体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中的体现

1.大学生的生理需要。新媒体一方面不仅传递的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其便利性也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但是,新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无法对信息内容本身做出甄别和筛选,所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诱惑性极易使得当代的大学生失去自我,降低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从而在面临问题时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不理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在网络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往往具有虚拟性,容易脱离现实当中的人际关系,出现交际障碍或人格障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于生理的需要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衣食住行,更加注重心理方面的需要,如正确的为人处事原则,较好的人际沟通技巧,等等。

2.大学生的安全需要。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突破了时空上面的控制,可以随时随地分享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新闻。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源头,随手一拍都可能让身边的人成为“新闻的主角”。如何最大程度上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安全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另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对于校园安全、餐厅食品安全及教学实施方面的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

3.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情感需求呈现结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涵模糊化。过早地接触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使得现在青年一代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早熟,大学生的情感也日趋丰富。大学生情感上的丰富和心理上的不成熟表现出来就是行为上的矛盾性。大学生渴望亲情、友情和爱情,但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种种原因又让他们担心失去这些。这些都需要重新去审视与定位。除此之外,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情操、职业操守都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根据黄娜娜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中调查的数据显示70%的大学生会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情绪的宣泄。

4.大学生的尊重需要。按照马斯洛对于尊重需要的解释来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得到那些给予较高评价的尊重,这种尊重越是稳定、不随意的变化,人对于它的需求就会更加的强烈。弗罗姆、罗杰斯、兰德通过对神学中骄傲和傲慢的讨论,发现来自他人对自我的看法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自身真实的实力。在新的时期,残酷的竞争环境形成了大学生较强的自我、自主意识,强烈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地位、声望、支配、高贵的重视。新媒体对于该种意识具有典型的“放大镜”作用,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多元化中的一份子,从而影响大学生在判断自我地方成功与失败的内因和外因上面出现偏差。

5.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戈尔德斯坦最早提出了“自我实现”一词,是人对于自我潜能发挥和完成的欲望。每个人的自我实现过程都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性格的塑造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在不同的新媒体上面展示自己的个性,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学习中取得的成就,呼吁周边同学对某一现象的关注,等等。

三、依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1.扎实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只有满足了基本需要,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欲望,如情感和爱的需要、自我尊重及实现的需要。大学生内心对人际关系、生理和安全需要方面也会显得格外的敏感,对于他们的日常管理要在保障他们自尊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

2.运用现代管理思想,打造一支现代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为一体的辅导员队伍。在现代管理组织结构类型的职权分配中,强调员工的活性化管理。员工活性化是企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需求的同时,也不会降低公司的效益。在活性化管理下,员工一方面对于公司的目标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对自身的能力有着更为明确的认识。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还是仅仅从制度方面进行管理,教条式、命令式是其基本范式。作为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线管理人员――辅导员,拥有其他高校思政人员(如高校思政课教师等)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中无可比拟的作用。

党的十中明确提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走一条创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此要求下,作为辅导员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导向目标,以现代化的服务意识作为行动指南,以基础理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作领域专一为工作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需要为中心,关心、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将学生的个人目标引导到与国家命运、民族兴衰和伟大的“中国梦”教育当中,发挥学生本身最大的潜能。高校作为大学生高等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培养的主体,需要从自身制度的各个方面着手,完善从辅导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晋升及日常管理一系列组织服务体系。

3.创新高校网络实践教育平台,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程是目前最具成熟和影响力的课堂,但是其多样性、吸引力和互动性却满足不了在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对于高层次的需要。网络教育实践平台作为新兴的第三课程,具有传统平台无可比拟的优势。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是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情感需要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首先高校应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明确责任共同构建网络德育平台和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同时将依法治网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其次,高校的二级单位,如各个学院(系)和校团委,应该在遵循目标性、可操作性、动态性、交互性和一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平台的构建。高校网络实践教育平台只有发挥大学生主体的互动性、平台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网络技术的尖端性,才能够真正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内容上去除枯燥的说教式“范式”,用大学生自身的语言特点,如“元芳,你怎么看?”“我们是‘潘俊、‘高大上’。”等等,从而满足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跃.创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55-56.

[2]汪E.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71-74.

[3]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45-246.

上一篇: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安全风险与防护措施探讨 下一篇:高校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