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对策

时间:2022-03-24 10:00:47

开发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对策

摘要: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个子系统,已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2005年环太湖体育圈已经启动。苏州是环太湖的主要城市之一,占太湖面积的2/3之多。苏州的旅游产业位居全国前列,体育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大型体育赛事频繁,为开发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针对苏州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对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62-03

Abstract:The sports tourism is an alliance system in tourism,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 point in fast-development economy of Suzhou.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s at the head of the country, the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resource is rich, holds lots of sports events, providing advantage circumstance to exploit th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 The article aims at the different resource-superiority, exploiting th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 in Suzhou, and proposes the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exploit; superiority; countermeasure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体育旅游产品,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与需求,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快速发展。苏州是环太湖的主要城市之一,拥有太湖总水域2/3之多。近年苏州太湖区域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会展及全民健身活动频繁, 2006年承办的“三体大会”和2007年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再次为苏州太湖区域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苏州太湖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提供了可能。苏州太湖区域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备各种功能,开发潜力较大。研究苏州太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对开发其体育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是体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1.1 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它是我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苏州西抱太湖,是环太湖区域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是312、204、318国道的交汇处,苏州到上海浦东、虹桥机场有直达快车干线。境内有张家港、常熟、太仓3个国家一类长江口岸。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全面形成,实现了“镇镇30分钟上高速”和村村通公路。《苏州市干线航道网规划》同样也将打造纵横交错的水上“高速”。 2006年,以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环太湖旅游累计接待中外游客649万人次,同比增长24.6%,其中海外游客7.2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27.3%。苏州太湖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者及体育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体育盛会落户于此与苏州太湖结缘,为开拓国际、国内客源市场提供了基础保障。

1.2 快速发展的地域经济优势

环太湖经济圈已经开始启动,经济发展对环太湖体育旅游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苏州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2006年苏州国内生产总值4820亿元(人均超过10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400.23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16元。按江苏标准苏州率先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了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相对和谐。苏州太湖区域经济优势凸显,经济快速增长,“环太湖体育圈”、苏州太湖“体育休闲公园”的启动,都需要经济支撑。高规格的体育盛会为苏州太湖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更有分量的筹码,也为苏州太湖承办大型赛事奠定了经济基础。区域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使苏州太湖居民体育旅游消费前卫,经济呈几何级数递增,恩格尔系数下降,从总量上看该区域已具备了体育旅游消费能力,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1.3 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苏州太湖位于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苏州城西、太湖之滨。太湖三万六千顷,岛屿四十八,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山环水抱,风光秀美,烟波浩荡,气象万千,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灿烂的人文景观,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黄金区域,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游览。苏州太湖的山水湖泊、园林宅第和文物古迹互相渗透,各具特色,秀山丽水,举目如画。石公山、林屋洞、千年古树“清、奇、古、怪”、香雪海及东村、明月湾古村落等闻名遐迩。苏州太湖度假区旅游资源丰富,区内有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2个主要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省级文保单位、18个开放景点。当下,应对苏州太湖体育文化和旅游市场进行非常细致的市场分析和资源梳理,对苏州太湖旅游资源中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资源深度挖掘和整合。

1.4 体育强市、体育明星众多的优势

“建设体育强市、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是苏州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决定。苏州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05年全民健身周全国优秀组织奖,被省体育局评为“十运会”参赛工作突出贡献奖、承办全国体育竞赛最佳赛区。市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奥运后备人才基地”。我国著名的女排教练袁伟民、运动员孙晋芳;女子举重世界冠军陈艳青(苏州太湖边上长大的运动员)、唐卫芳;羽毛球世界冠军孙志安、蔡、张军;马拉松运动员周春秀等均是苏州籍运动员。仅2005年,苏州籍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上获得6个世界冠军,张军、蔡和队友合作,重夺苏迪曼杯;蔡和队友夺得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男双冠军,结束了中国男双在全英羽毛球赛上13年不曾夺冠的历史;苏州轮滑专业运动队队员郭丹在第11届亚洲轮滑锦标赛上夺得15000米淘汰赛冠军,实现了中国速度轮滑在亚洲锦标赛上金牌零的突破。体育强市、体育明星的优势是的体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旅游的重要载体,体育明星曾经使用过的训练场馆和参加比赛的项目,都可作为苏州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1.5 现代化体育场馆和设施优势

体育场馆设施的现代化是体育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而且对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苏州太湖区域经济发达,体育场馆和设施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目前,江苏省拥有体育场馆40743个,总投资达125亿多元。而苏州就拥有场馆6000个,占全省场馆总数的14.41%,总投资额达到43亿多,占全省的33.81%。苏州的体育场馆在硬件设计功能及软件服务内容上,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现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世界各地及国内的运动队都希望在比赛之前到参赛地进行实战演练,各种选拔赛、热身赛将接踵而至,大量的国际体育赛事将在中国举行,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成功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的基础,其必然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在苏州太湖打响。2007年苏州承办的有影响的赛事主要有,中国苏州轮滑世界杯环太湖马拉松赛、第三届国际名人乒乓球邀请赛、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第2站)暨世锦赛选拔赛、中国花样游泳公开赛等,加快了苏州开发体育赛事经济。

1.6 蕴藏深厚文化底蕴优势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苏州太湖文化底蕴极深,自吴越春秋到现代,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文化名胜古迹随处可见,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增添了文化色彩。太湖的山川秀气孕育了灿烂的古老文明,造就了无数俊彦英杰。从苏绣、苏派微雕工艺,到吴门画派、“香山派”建筑艺术;从孙武、范仲淹到冯桂芬、章太炎。这里到处都弥漫、渗透着一股空灵飘逸、浓郁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地处江南的吴越之地,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苏州太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体育旅游者从苏州园林中感悟真趣,受到熏陶,享受愉悦,坦荡胸怀,拥抱自然。苏州太湖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苏州的民间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挖掘潜力大,本土作战,本土优势,进行体育资源深度挖掘和广度整合,将获得颇丰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收益。

表1列举了苏州太湖度假区较有名的旅游节庆活动,这些历史流传下来的民间盛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高的民间科考价值。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为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游提供了强有力地吸引因素,为发展体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发展对策

2.1 挖掘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规划与开发

首先,处理好加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确保体育旅游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其次,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政府和体育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时,要充分考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或体育旅游企业的短期行为,以牺牲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为代价。区域内的发展结构空间与开发时序进行总体统筹,要从市场需求与资源特点的结合上,对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区划分,形成若干个体育旅游景区和线路。再次,创新体育旅游资源, 推出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加快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的培育,注重培育地域特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产业运作的高度上发生乘数效应,抓好机遇扩大优势,开发具有苏州太湖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挖掘苏州太湖体育旅游文化的内涵,做大苏州太湖“山、水”文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如太湖登山、探险、自行车旅游、游泳、赛艇、帆船、划水、滑草、攀岩、沙滩排球等项目, 吸引不同的客源层和专项体育旅游爱好者。

2.2 打造“环太湖体育圈”,树立体育旅游品牌

环太湖经济的率先发展,为“环太湖体育圈”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环太湖体育圈”体育旅游品牌建设是一项重大、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苏州太湖体育圈已经成功举办了世界轮滑锦标赛马拉松赛、长三角体育圈“英派斯杯”全民健身大联动环太湖自行车骑行比赛、全国公路轮滑锦标赛马拉松赛、华东地区环太湖体育圈“特步杯”男篮联赛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以及苏州市业余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万人长跑赛、龙舟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其为构建“环太湖体育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旅游业发达,交通便利,游人进出方便,是现代体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苏州太湖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注重绿化和美化,为旅客营造优美环境,知名度高的体育旅游资源品牌已经成为吸引体育旅游者的有力武器。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应在积极整合优势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体育旅游品牌的策划和运作,重点以开发和培育“环太湖体育圈”为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营造环山抱水的体育活动圈、体育组织圈及特色项目圈。抓住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把“环太湖体育圈”的品牌做大做强,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多种类地承办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让“环太湖体育圈”成为在国内屈指可数,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基地”。

2.3 培养引进体育旅游专业综合人才,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体育旅游专门人才不仅是体育旅游的发起者、倡导者,而且是体育旅游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刚刚起步,其制约因素中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熟悉体育旅游资源市场研发与管理,熟悉旅游业和体育业的复合型人才。要加速培养体育旅游专业综合人才,必须从人才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入手,鼓励体育经营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在职进修或招聘,培养引进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地域教育资源优势,在苏州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的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及综合实力强的大学创建体育旅游专业,加大体育旅游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严格建立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资格认证考核、登记认证考核等制度,充分挖掘体育旅游人力资源潜力,使其储备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为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储备人力资源。

2.4 利用现代化体育场馆和设施优势,承办大型的体育盛会

高科技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体育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大型体育赛事是发生在短时间内的有大规模游客参与的活动,体育场馆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条件优劣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以苏州太湖现代化的场馆、设施为依托,开发大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健身体育项目参与旅游资源,大型场馆、训练基地定时开放,最大化发挥场馆硬件设施先进的功效,既满足游客参与性的心理,使其体验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又可弥补举办大型赛事后体育场馆空闲的浪费。开发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资源和举办大型体育会展资源,促销体育赛事观摩旅游资源,提高苏州太湖的知名度,促进体育旅游文化的发展。2.5发挥体育明星效应,实施特色精品战略

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体育旅游者的参与和体验,更令旅游者着迷的是体育明星创造的体育奇迹。体育旅游资源精品是指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色, 能产生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品位、强吸引力的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体育明星效应,运动明星常回家看看,营造体育旅游氛围,打造苏州太湖体育旅游特色精品。在开发中不断形成苏州太湖特色,吸引全国甚至国际体育旅游客源, 引导更多的旅客进行体育旅游消费,把苏州太湖建设成为国内外的体育旅游热点区域。苏州太湖在进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时,应抓住品牌攻心和产品攻略的营销策略,凸现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品牌和精品的开发,使其产生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开发张军羽毛球杯赛、陈艳青举重邀请赛等,以运动员名字命名的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形成若干标志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借苏州体育明星营造体育旅游市场,聚集人气,制造亮点,形成月月有赛事,季季有精品,通过体育赛事精品品牌的培育,促进苏州太湖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东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6-7

[2] Mike Weed, Chris Bull. Sports Tourism [M].戴光全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2-4.

[3] 王荣.苏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苏州日报,2006-9-14.

[4] 李香华,钟兴永.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 22-23.

[5] 2007年苏州市承办省级以上体育竞赛计划[EB/OL].www.省略/jjjs.shtml

[6] 韩鲁安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6):42-44.

上一篇:当前体育社团实体化建设待商榷的基本问题 下一篇:中国女排北京奥运会人员配备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