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初探

时间:2022-03-23 08:31:04

对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初探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在教材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动手动脑能力的发挥。通过笔者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选取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取有很大的特点,大多取材于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内容,而且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能够充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得他们知识在实践中获得增加,使得他们的能力有所提升。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有效地利用教材。而在课堂授课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教材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忽视教材或者忽视教学活动的现象。而有些数学实践活动的选择上,也没有完全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和他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2.把实践活动课等同于数学课外阅读等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数学实践课程如何操作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把数学实践课作为“阅读课”,甚至有的连阅读课都算不上,教师对实践活动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更是不知道该不该看,在有些学校,数学实践课成为鸡肋,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3.师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在有些地区,教师对数学实践课虽然有一定的参与,但是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即使有些教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没有促进学生应挫能力的提高。

二、有效实施数学实践活动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准确定位活动。数学实践课程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活动的主旨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去体会数学的内容。通俗地讲,就是把数学问题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独立或者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主要包括实际操作、合作探究、共同分享等一些主体性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践学生得知,数学实践活动并不是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把数学中多一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体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过程,而且充分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2.精心钻研教材,优化活动设计。数学课堂中实践活动的安排,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素材,这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文本性资料。但是,教师还应该认识到,教材的资料只是具有普适性的资料,是针对较大地区的学生而言的。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教材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笔者称这种加工为开放性使用。所谓的开放性使用指的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取舍,而且要融入体现当地的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动和亲切。

教师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创新,同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笔者在讲授“铺地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装修的经历,因此,让学生通过家长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建材市场做一定的调查,就地砖的尺寸、价格、产地等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再根据装修面积的大小让学生进行讨论,究竟使用什么样的地砖,包括地砖的大小啊,价格啊,甚至花色上的一些内容也可以涉及,尽量让活动贴近生活。

3.巧设问题场景,激发学生思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应该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因为,数学实践不仅树立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也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发挥大小,也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巧妙设置问题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究,体验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笔者在讲解“可能性”这一内容时,我运用了扑克牌这一道具。让学生进行猜测,把四种花色不同的牌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什么是“可能性”。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活动还有许多,教师要善于甚至场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场景设置时,教师要注意到,问题的设置不宜太难,不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同时,教师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希望每个同学都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习能力,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

4.进行合作学习,强化实践活动。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时,学生的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能力更应该引起数学教师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实际的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然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细致的分析,基本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独立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具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杜绝他们相互依赖的心理。同时,学生要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在合作的时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分工,因此每个合作小组都要妥善地解决分工的问题。

5.情感得以关注,增强实践意识。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而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目标分成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掌握方法的同时,自身的情感也必然获得满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数学实践活动所关注的重要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压力较大的环境中,而且每个家庭的子女相对较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应挫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可以说,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课堂之外,发现了数学更广阔的空间,学生的技能获得提高。

同时,通过合作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式,学生也学会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既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需要,也体现了别人对自己的需要,在合作中,学生之间形成了互助互利的友好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的推行,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提出的全新的要求。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很多,分布在不同的学段,但是他们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而言,如何有效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坪.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目标的探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9

[2]黄河清.中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中国林业出版社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等.

[4]马进.新课标下的创新性数学课堂教学.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6.5

[5]刘京莉:《数学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宫建:《活动课教学设计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7]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8]《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变换思路灵活解题 下一篇:小题大做,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