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与订单培养前景分析

时间:2022-03-23 04:36:01

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与订单培养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1-000-01

摘 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明确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全面推行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订单培养作为高职教育新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要实现这一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其困难与问题,正视现实,研究对策,确保转变扎实、有效地推进。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个性化教育 订单培养 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住关键的两点:一是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多样性、多元化是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多样化。二是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同时,如何面向企业的独特需求,培养社会、企业所需的各类高素质职业人才,也为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是,鉴于高职教育资源和教育体制、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实现模式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正视现实,研究对策,确保这一转变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

一、传统办学理念是个性化教育与订单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障碍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办学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较严重的“职教普教化”现象。一些学校仍实行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过多强调学科性,盲目加大基础课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的训练;或仍然沿用、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学制的接近更助长了这种行为惯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实际成了本科压缩型,是本科的“压缩饼干”。二是攀高升格现象。许多高职院校将学生专升本的比例作为评判办学成功的标准,片面追求对口升学率;还有的动用大量人、财、物谋求升本科院校。按理说,高职不应是本科教育的浓缩,也不应是传统大专的克隆。然而,要达到这一理论要求,操作起来并不轻松。

订单培养这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具有很强职业定向性的本质特征非常吻合:这种职业定向性就是从某个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确定课程、专业及其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因此,订单培养能有效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惯性阻碍了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

高职院校中,不足50%的专任教师中至少一半的教师没有真正出过校门。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情况虽有所改观,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严重。由于生活的圈子狭隘,环境相对封闭,他们对市场经济陌生,对色彩缤纷的社会缺乏应有的和足够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和把握,更谈不上切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加之许多高职教师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观点、看法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差距很大,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格格不入,导致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订单培养模式流于形式,停滞不前。

三、如何多接并接好“订单”又是一个难点

实行“订单培养”,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就要做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困难得多。因为校企联动的要求很高。学生从进校起,学校就应将其就业作为一个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从产学合作的三个阶段即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协的介入合作、互动性的产学合作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第一阶段,至多进入第二阶段,仅有少数和具有天然优势的学校能进入深层次合作。事实充分证明,如何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在具体操作上,就存在如何得到“订单”,又如何得到更多、更好“订单”的问题,必须寻找到一种校企互动的长效机制。因此研究个性化教育与订单培养的协调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四、个性化教育与订单培养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订单培养”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从这种模式本身看,为更好地与市场、企业需求相结合,学生入校前、人校后和即将毕业都可被“预约”或“速签”,同时也要求诸如学分制、弹性就业、中途就业、提前毕业等政策措施相配套,这些虽然增加了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就业率,但难免对学生学业的完成,对其知识的积累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又有悖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青年人的社会活力。如果被提前“预定”,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从此不再用功学习;有的若在毕业后有新的发展机会或动向,但限于合同关于服务年限的规定而无法动弹;或者用人单位当初的承诺在学生毕业以后不完全兑现等等,这些凸现出的“机会成本”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订单培养”模式的纵深推进产生很大影响。

因而,个性化教育与“订单培养”相结合,研究和把握如何在统筹兼顾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利益的基础上,既处理好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又顾及到作为青年人的生机与活力而使“订单”更具有柔性特点、更加人性化,维护校方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职业院校个性化教育与订单培养对接研究》(课题编号:100301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及规划纲要.2010(7).

[2]李志宏.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04(1).

上一篇:事业单位内控规范体系构建方法分析 下一篇:浅谈中职会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