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3-20 03:16:50

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业评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三方面对学科体系课程的学业评价和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业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并就如何有效实现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业评价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项目教学法;协作学习(CL)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78-02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资源(如引导文、工作页或学材等)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内容说明、时间要求和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进行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学习状况、尽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课程教学评价方面来看,工学结合课程与学科体系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一、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的特点

1. 评价主体绝对化。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对象是学生,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2. 评价方式片面化。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以分数作为量化指标。

3. 评价内容单一化。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大部分,理论考试以试卷形式阶段性地对学生实施考核评价,对学习效果作出价值判断。技能考试强调某一项分析操作技能,学生要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规范的操作。比如,对《分析操作技能》课程进行学业评价时,一般会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基本题型表现出来考核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对技能的考核一般会选择一个分析项目,严格按照技能评分标准考核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机械化重复能力。

二、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的弊端

1.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公正严明、面面俱到,往往会产生“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严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考试只能测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能力,缺乏灵活性、公正性和客观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及学习态度、工作作风等职业素质,更加无法激励学生形成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3.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离,导致理论不能联系实践、指导实践,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

三、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意义

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这一宗旨。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在工作中是否用到了课程学习中学到的东西,即是否实现了课程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应用和转换,实现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人格发展与职业发展相协调。学业评价直接反映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将课程中习得的知识、训练的能力,以及培养的工作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才能达到职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特点

1. 评价主体多元化。工学结合课程多采用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ming,简称CL)的学习模式,它指的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这就让学业评价主体不再是学习者本身,还包括教师、同学、企业等。自同伴、企业的评价不仅更为真实、准确、可信,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课程设计及教学,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2. 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评价方式体现了“三结合”的特点,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课外(企业)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评价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相结合。评价者利用观察、面谈、发言、讨论、课堂提问、练习、成果评价表、综合评价表、测试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反思、归纳和总结。一般情况下,评价专业知识目标,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观察、面谈、练习或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目标,主要采用各种量表、发言、讨论、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评价情感目标,主要采用量表、360°考评等方式。

3. 评价内容全面化。

(1)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全面化。评价时注意三方面:①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②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如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的社会能力;③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信念、价值观等情感目标。

(2)对教学环节的评价全面化。工学结合课程大多按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习子情境设计为项目实施教学,每个项目都按照准备、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每个步骤都包含评价环节,实现评价工作的全面化、程序化,通过不断循环的教学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

五、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弊端

1. 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业评价环节花费的时间较长,学生从传统教育中的“被评价者”角色过渡到“评价参与者”角色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

2. 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如何才能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有机整体,目前还在探索阶段。

六、对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建议

1. 正确看待学生个体的差异。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由单纯的评价客体转化为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合二为一。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时会参照最高标准,产生“我怎么做都比不上人家”、“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因人而评”是非常必要的。必须设计出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有关内容和方式,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参与评价过程,促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差距,不断反省自己,增强学习信心,极大地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DEA分析 下一篇:五年制高职艺术院校的艺术理论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