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时间:2022-10-28 07:14:28

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科学的评价教学效果,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了解释,并在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差异的基础上,对实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要素、主体要素、方法要素,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关键词:工学结合 教学效果评价

教育部2006年下发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来,一大批高职院校走上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这种方法的推行,改变了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与变革。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有效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合理的制定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教学效果,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定义和类型

“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层面的概念,是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层面的概念,是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岗学习交替进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从合作深度来看,由浅入深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浅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并且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培养任务。企业一般只是根据学校要求和学校签订实习协议。企业被动的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这可称为一种“学校主体”的合作模式。2、中层次。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接收学生在对口岗位实习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并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上课。这可称为一种“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3、深层次。企业以设备、场地、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企业对学校全方位、整体、深层参与。企业对学校承担决策和计划等管理职能。这可称为一种“企业为主”的合作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差异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仅仅停留在“学校主体”的浅层次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实现了比较深层次的“联合培养”模式。只有少数学校实现了“企业为主”的最深层次的合作。在本文的讨论里,指的是已经实现“联合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质量评价存在很大差异。

1、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改变。传统模式下教学全部集中在学校, 新模式下,教学的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企业实践教学。教学强调“工学交替”,要实现“学中做、 做中学、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教材,一般都是以理论知识点为章节区分,新模式下,往往选择以“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具体案例等为教学内容。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传统模式下,教师承担了一个知识介绍者的角色。新模式下,教师要承担工作任务的设计者、解决者、解决方法改进者的角色。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学生一般依赖于课程老师的知识讲授。新模式下,学生将面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好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学会自我总结、自我完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也是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能获取一定的报酬,这也是传统学习模式下很难获取的。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要求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效果评价,都是由学校完成的。高职院校一般将专业技能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分成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等模块,然后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到一定时间后安排学生考试,最后给出成绩。很显然,这种关注学习结果的教学评价,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并且往往和企业的实际要求脱节,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可以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相匹配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还要涵盖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内容,要实现评价内容多样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价必须结合教学条件、学生能力、职业鉴定、教学成果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学条件的好坏,影响到教学效果。开设工学结合的专业课,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教材、相适应的岗位环境。教材一般应按照“任务驱动”或“项目驱动”的模式来编写。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从是否掌握某项操作来判定,而应该把学生的职业素养、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不仅仅关注校内和现在,还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能否从某项操作的掌握中,对其他企业的同类设备,也能够熟练的掌握。此外,还要关注技能鉴定以及和技能比赛有关的专业课程,可以将技能鉴定情况以及获奖情况纳入评价内容。

2、评价主体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还应纳入企业、学生自己、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往往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在新模式下,必须要打破这种局面。评价主体变成了学校、企业、任课老师、学生自己乃至行业专家、职业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主体。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标准。对企业而言,有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企业关注的是,能否实际掌握企业当前设备的操作、能否和他人团结协作。从企业同行、行业专家来看,更关注的是是否具有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某项专业技能证书。从学校来看,更关注任课老师讲授的知识点是否为学生所理解。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的评价将占据着很重要的分量。如果学校认为教学的效果很好,可是企业不认同,学生不能在企业实际操作,这样培养的人才是无效的。纳入企业、行业等评价方,科学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学校及时跟上时代节奏,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企业需求的人才。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期末考评、问卷调查等某一种方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还要关注企业的实际感受、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应该根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及评价主体的多样性,灵活采取各种适合的评价模式。根据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可以采取360度绩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采取试卷、实操、档案袋评价、工作日志、表现性评价、职业技能证书等评价方法。特别要重视的是企业领导、技术能手对顶岗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他们的评价,往往真实的反映了某个学生对某一专业技能掌握的真实程度。

总之,应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高职实践教育的规律,深化对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同时综合考虑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面的评价主体来进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具体指导“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增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

孙开进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轻化系副教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哲社课题“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在岗管理模式研究”( 项目号09SJB88006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艳梅.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工作状态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08)

2.薛朝晖,贺亚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刍议[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20)

3.李国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02)

4.李桂秋,蔡敏燕.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5)

5.杨晋.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 内江科技. 2010(10)

上一篇:职场礼仪之手机礼仪 下一篇:齐鲁大地无处不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