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

时间:2022-03-20 05:14:23

服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

【摘要】服装与艺术、生活紧密结合,每一次艺术运动都会在服饰表现上留下烙印。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服装的历程、后现代服饰美学等几个方面,论述服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由此提出后现代主义时装体现出了对以往历史和异类的包容,这是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服饰美学;反理性;否定;解构

服装与艺术、生活紧密结合,任何艺术上的革新或者社会动荡都会给服装带来新的表现形式。从巴洛克、洛可可艺术到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从新工艺美术运动到立体主义,从达达主义到波普艺术,每一次艺术运动都会在服饰表现上留下烙印。二十世纪60年端于建筑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带动了其它设计领域的后现代设计运动,并慢慢扩展到教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学、美学、语言学等各方面。

从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开始步入后现代社会以来,后现代主义一词就开始流行。“后现代”与“现代”是相对应的词。后现代主义的“后”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即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同时后现代主义又是时间概念,表示了现代主义结束后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现代主义注重理性,后现代主义正是要摧毁理性和现代主义,它表达出的世界是破碎的,没有理性或非理性的主体,只有个体;它没有理论支点,而是表现出反理论,反本质,反统一性,不确定性,是彻底的多元论。波莱蒂曾这样描述后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不是风格,更确切的说,它不是一种风格”。 以“否定”为主导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发了对时装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嬉皮士”和“朋克”运动,他们对社会反传统,思想通过他们的着装反映出来。

一 、后现代服装的历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生产力发展,社会消费品极大丰富 ,年轻人开始向传统挑战。此时期服装出现的是多元化的局面,后现代因素增强。六十年代中期, 引起时装界震动和广泛流行的事件就是后现代风格的典型代表――超短裙的设计发明。六十年代后期,“嬉皮士”将其他民族的图案用于自己的服装中以对抗传统、反对越战。他们的服装不拘一格、形式怪诞以对抗西方传统服装。

在众多后现代艺术风格中,波普艺术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艺术形式。波普风格的服装设计师们为追求生活的情趣,常使用色彩鲜艳,反光的塑料制品,涂层面料,人造皮革等,并在腰部印上足以乱真的皮带纹样,在门襟处印上逼真的拉链纹样。

同时出现的还有后现代主义另一种风格――欧普艺术。欧普艺术对于后现代服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纺织品面料的设计上,而非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面料上的几何纹反复堆砌,形成有规律的结构,便能产生新的视觉效果。欧普艺术自60年代开始一直被后现代时装设计师所采用,并有了欧普风貌一词。

到了七十年代,后现代风格主要表现在“无性别趋向”,即女性服装的男性化。七十年代末,反传统的社会倾向引发了服装上的“朋克”运动。朋克的服装往往十分怪诞,朋克文化从以往的服饰中提取样式并把时装变成了通俗艺术。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后现代服装中出现了大量复古元素,同时东方民族服饰也受到设计师的青睐,设计手段往往是印制异域的奇异纹样,或在衣服上缝缀布片、饰物,或在服装上挖洞等。这个时代的中心议题是环保,要求回归自然,回归单纯的原始。

九十年代初的后现代服饰又向七十年代回归,新的朋克风格开始流行:1.内衣外穿:内衣少做修改或者基本不做修改就作为外衣穿着。2.透空现象:不穿内衣或者穿着半镂空半透明的服装。3.粗犷返朴:旧物再利用,重新加工制成新的服装,服装上留下大量未完成的痕迹,有着毛状肌理的视觉效果。4.古典艺术样式再加工:将以往重要的艺术样式,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派的视觉元素进行不分年代的无序组合。

从后现代服饰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在后现代服饰的发展中,由于资讯的不断更新,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意识的强化,人们着装更加追求个性化而不是统一。后现代主义时装体现出了对以往历史和异类的包容,服饰之变化流速日新月异,瞬息万变,服饰之美就可谓万紫千红,缤纷异常了。

二 、后现代服饰美学

服饰是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服饰所呈现的美是造型、色彩、纹理等服饰元素与着装本身所构成的一个综合形象。正如格斯所说:“人是按美的规律才创造出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服饰美”。后现代服饰美学大致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构的艺术。

(1)对服装传统意义的解构。设计师完全背离服装为人所穿的概念,完全从设计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设计时装,考虑的是时装本身而非与人体发生关系的服装。让保罗1992年发表的装彻底解构了服装的意义。

(2)对于时装结构的解构。设计师将相同的服装开片重新切割组合,形成与以往不一样的样式,或者是某些部位进行非常规的改造。解构设计常在服装上进行试验,例如在某个传统上应隐蔽的位置挖洞,或在该位置进行强调,以不相干图形换取注意力。

(3)对图形的解构。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图像泛滥的世界,杂志、录像带、VCD、DVD、电影、电视等载体将大量图像倾泻给观众。后现代风格的服装设计将这些图像重新剪辑拼接后直接用于服装设计中。

(4)对传统材料的解构。后现代主义常常使用与传统面料迥异的材料来制作服装,最常见的是人工合成材料。亚历山大麦奎因1995/1996年秋冬推出了由塑料材质制作的时装,裁片之间用钉状物做了连接,而山本耀司则在1991年就推出过木板时装。

2.风格泛化。

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在设计中大量用各地区、各民族、各历史时期、各流派手法风格,将自己置与过去与未来、激进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理性与非理性等模棱两可之间,并不需要一个统一的艺术主导。后现代主义通过消除艺术(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39页)风格本身来换取艺术上的最大可能性。正是后现代艺术的风格泛化,为时装艺术打开一扇神奇的门,样式的借用打碎了风格的门户之争。

3.折中与综合。

折中主义是后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后现代艺术在将来自各个流派,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样式堆砌在一起的时候,艺术家就做了一个折中,折中的结果是风格的丧失。后现代服装设计的折中随处可见,具体到某件服装,可能是面料上印花纹样的综合、饰物与饰物的综合、松身与紧身的综合等等。

4.戏拟反讽。

戏拟与反讽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常用的手法。后现代主义艺术倾向于无目的无意义的虚无主义创作观,艺术与通俗之间的区别被取消,同时也取消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界限。DIOR公司1999年春夏在巴黎会上的一套灰色西装的反讽手法令人惊奇,将西装反过来穿的行为立即改变了西装的性质,该套服装的裤子也极有特点,开了一条高高的衩,毫无疑问这是对传统西服的嘲笑。

5.现代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不是风格,或者说不是一种风格,它是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术语,如同现代主义一样,它是对时代文化现象的包容。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是不理会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问题的,因为他们直接将各种流派和主义拿来就用,包括超现实主义的作品。

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理性一直是西方所推崇的高级思维形式,现代主义了这一秩序。后现代则将现代主义的原理性因素更加推进了一步,后现代主义摒弃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化的观念,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型及人性的主导作用。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随意播撒所获得的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中心和本原。

后现代社会中,服装样式如此之多,时尚变化如此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人们被众多的时装会、媒体报道所保围。眼花缭乱是人们对服装的评价,美学规律一夜之间被打破,设计者可以将看起来是一堆垃圾的东西穿在模特身上,招摇过市。时装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难理解,这是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无论后现代主义设计如何忽视服饰的功能和蓄意的使用材料和色彩,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服饰设计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设计的语汇,许多在它们刚出现时让人不可思议的表现手法,现在已经被一些设计师使用在他们的设计之中,而且收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这种对新生活的积极参与和干预,使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更加丰富了。

参考文献

[1] 孙志宜.失落与超越――西方后现代艺术现象研究 [M].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

[2] 曹哲 包铭新.国外后现代服饰[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 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上一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差异性”教学法... 下一篇:萨满神舞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