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疾情结与苦难意识

时间:2022-09-08 12:52:37

史铁生作品中的残疾情结与苦难意识

【摘要】史铁生的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病患和残疾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从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受难者的形象,并且表现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残疾情结和浓重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残疾情节;苦难意识;塑造

史铁生在人生最富有幻想和抱负的年龄――2l岁上,抱病患上了截瘫,从而再也无法站立来。在经历了极端痛苦的病痛和心理折磨之后,史铁生选择了以写作作为自己生存下去的支柱。基于自身残疾的切身体会,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病患和残疾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从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受难者的形象,并且表现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残疾情结和浓重的苦难意识。

残疾不单给史铁生带来了肢体的残缺与精神上的痛苦,也使他在主体的残疾体验中积累了对生命更深一层的追思与理解。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福音,但人的根本处境是苦难,是残疾。”回在他的许多以残疾为主题的纪实风格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寻找到他自己的影子,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那深刻而又不失悲悯的对于生命的感悟。残疾给史铁生带来了生存的困境,但也使得史铁生能够更好地返观内心自我,更加深入地开掘个体内心的真实,从而更真实地面对因残疾而带来的人的生存困境。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史铁生的写作更好地接近了“人”。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被无情的命运剪断了飞翔的翅膀之后,在一天天难以为常人想象的病痛折磨和社会歧视中,史铁生意识到:在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之后,残疾人也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平等生存的机会,同时也被剥夺走了爱的权利和生命的尊严。

《我与地坛》中不期而至的残疾几乎摧毁了“我”生存下去的信念和勇气,“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找不到。我无法确定我活着的价值和尊严何在。我在无数次地摇着轮椅前往地坛的过程中。在被人荒弃的古老的地坛中,反反复复的思考:在失去了双腿之后,在失去了正常的生存能力之后,我是应该“活着,还是死去”。

《山项上的传说》中年轻的小伙子,因为残疾,找工作时被拒绝;和一位姑娘相爱,但姑娘的父母因为其残疾而死活不同意,和姑娘约会时周围的人可以随意的闯入而毫无歉意,因为他们认为残疾人根本不可能获得爱也不该获得爱,如果他爱别人或接受别人的爱就是居心不良;他写小说,编辑表示愿意降低标准发表,因为他是残疾人??,这一切让心灵自尊的小伙子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痛切的体会到“歧视也是战争,不平等是对心灵的虐杀。”爱情、婚姻和家庭,这些对于正常人来讲再普通不过的经历,对于具有生理缺陷的残疾人来说却是不敢问津,甚至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务虚笔记》中的C由于身患残疾,虽然和恋人X倾心相爱,但迫于社会意识的无形压力,与恋人分离长达二十多年。重逢后的喜悦以及多年的爱情,并没有给C带来带多的欣慰,相反来自于外界的对其婚姻和爱情的猜测与否定,使得C陷入到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史铁生的作品对于残疾主题的刻画并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感性论述,而是进一步的体现为一种深刻的理性思索:即对身体的残疾所可能引发的精神上的残疾所作的文学性的沉思。对于残疾者来说,最痛苦的也许并不是身体上的残疾所带来的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是由于群体的习惯性的歧视与偏见而带来的被群体、社会抛弃或疏离的那种孤独感、无助感,这种感觉总是会深深的渗入到残疾者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形成了他们无时无刻不置身于其中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并会由此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意识甚至自杀与自虐的倾向。“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这不仅仅是残疾者在强烈的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幸后所发出的哀叹或是他们已经领悟了生命的脆弱本性而做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他们在意识到:由于生理上的残疾,自己的生命将永远的被抛弃在社会的主流之外,并且这种由被抛弃感所引发的失落、孤独与恐惧感注定要伴随着他们终生后,对自己不幸的命运所发出的悲鸣。在史铁生看来残疾入是不可能被真正理解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将无限期的被抛离在正常的生命轨道之外,永远承受可怕的孤独和无边的恐惧.

纵观史铁生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在他的笔下所塑造的一系列残疾形象中,作家不仅将自身的真实感受融入到每个人物身上,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作家也作了冷静而又深刻的思考。他并没有试图通过重复塑造一个又一个伟大而又超凡的形象来表现主人公的身残志坚,也没有一味的呼唤:“人啊,理解我们吧!”从而博取世人的同情。而是希望通过对残疾现象的描写,对于残疾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希望通过对残疾的主人公与困境和厄运的抗争,来展示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的内心世界。陈思和对其评价时说:“由个体严酷的命运上升到人类生命永恒的流交,史铁生把命运无常的沉思带入生命全体融会之中,从而呈现出对人类整体苦难与存在的担当。”可以说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完全和他的自身经历和生命感悟同构在了一起,是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来写作的作家。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曾经说过:“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通观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把《山顶上的传说》《务虚笔记》等,这一系列的表现残疾主题的作品视为作家的“心魂自传”,因为在写作、思考的过程中已经分不清哪一个是作者的“我”,哪一个是作品中的人物了。

虽然史铁生的作品中大量的描写了在残疾人生存过程中所遭遇到的苦难与困境,从而使得我们对于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有了一些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残疾人生存处境的艰难程度却是难以为正常人所想象的。正如梅特林克所言:“我们相知未深,因为你我不曾同处寂静之中”,只有同样身患残疾的史铁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他笔下人物的命运。对于这些人来说现实世界是竖立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又一道的屏障,是人生道路上横亘着的沟沟坎坎,是他们现实生活经验中难以克服,难以逾越的困窘、难堪而又屈辱的回忆。残疾人作为为数不多的弱势群体,无论怎样也抗争不过沉淀在人们心中的强大的“残疾意识”,残疾已经被人们打上了深深的不平等的烙印。

参考文献

[1]史铁生《随想断记48》《随想与反省》《人民文学》1986年第1期。

[2]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版

[3]史铁生《山顶上的传说》《史铁生作品集第一卷》1995年版

[4]史铁生《务虚笔记》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第一版

上一篇:艺术教育的基础与未来 下一篇:小论手机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