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微探究教学运行研究

时间:2022-03-19 12:03:18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微探究教学运行研究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有效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生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氛围。教师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采用微探究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在知识点、能力层上获得提升。

一、精心设计问题

微探究可以理解为针对阅读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和问题,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文本,联系文本与自身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专题为主线,熔铸人文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人文性方面的问题设计微探究问题。

如在《老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该文“底层的光辉”的体现,可以提问:课文最后一段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先生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再如老王临死前一天还去拜访杨绛,送上了“好香油”、“大鸡蛋”,老王买“好香油”“大鸡蛋”的钱是哪里来的呢?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更能让老王的性格品质活化,让学生感受到老王的质朴与善良。

我们还可以从语文素养方面提问,如从写作方法等方面设计探究问题。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三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拿来主义》中比喻与类比手法的运用,等等。

这样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主预习中质疑而来,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思考而来。这样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应是整节课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与其他内容的学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微探究的问题需要教师仔细甄选和精心提炼,并融入整节课的教学活动。

二、要引导、追问

阅读课堂强调学生阅读主体性的激发,要求学生能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互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给出个性化的解决。但是,学生毕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提出微探究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解决路径。

如《雷雨》学习中准确把握周朴园这一人物性格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他是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呢?”很多学生只从周朴园如何虚伪,如何欺骗鲁侍萍的情感,如何在家庭耍家长权威、专制等分析。但是我们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多向解读文本能力就要加以引导,可以在学生得出片面、狭隘的探究之后,引导他们思考:“周朴园保留鲁侍萍生前房间的布局,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爱穿侍萍绣过字的衬衫,遇人会打听鲁侍萍的情况,难道仅仅是做出一副有情有义的表象吗?显然,就仅从其虚伪、欺骗的角度分析多少还是有点偏颇的。”

当然,有的学生还可能从周朴园的身份、地位去探究,得出周朴园也是当时社会的受害者,他保留着三十年前生活的印记,有可能是内心的恐惧、忏悔和赎罪。如此的探究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荒唐与黑暗,更能形成个性化的分析,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也使得阅读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

微探究要重视过程优化和有效调控。有效引导,能够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让问题探究动态、开放,并多元起来,又能有比较合理的方向,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具思辨性,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认知理解、情感体验获得知识能力和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促成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是为了不教而教。如果教师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和学习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必将是低下的。有人说,语文课堂教学是就是让学生读读、谈谈和议议,这其实是本真的语文教学。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运行微探究就是凝聚“研学共同体”智慧,让学生能够摆脱拐杖自由行走。现在,我们一般都强调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如果学生能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查资料,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就形成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方法。

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预习中,要求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写人记事性文章的写法;通过对一些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等是学习重点,并要求主动寻找分析文章思路和布局的方法,把握文章的思路;尝试通过对重要词句含义的分析获得作者对“猛士”“庸人”“流言家”等的情感和态度。这样,他们就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对刘和珍形象、性格品质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情感。学生如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刘和珍一些点滴事迹,可以得出刘和珍是一个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的人呢?能自主或者合作对此进行探究,能获得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分析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如能结合全篇内容分析其作用,作者的情感、提出的教训和意义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微探究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问题探究策略,只要我们精心备课,设想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点,精准把握学生的发展诉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就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能力素养,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教育硕士)(215021)江苏省海门市证大中学(226100)

上一篇:辊道窑炉节能措施 下一篇:浅谈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