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与超越:钻研教材的应有态度

时间:2022-09-01 03:11:08

忠实与超越:钻研教材的应有态度

[摘 要]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离不开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能合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而处理教材要有这样两种态度:一要忠实教材,二要超越教材。

[关键词]

小学数学;钻研教材;态度

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课程理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真正实施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求我们教师能合理地使用教材,能有效科学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把数学知识由“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将“静态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活动过程”。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材的处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处理教材要有这样两种态度:一是要忠实教材,二是要超越教材。

一、忠实教材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也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范例。它是一大批相关学科的专家与一线优秀教师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富的知识内涵。作为使用者的老师,不仅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弄清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看清教材中的问题,搞清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方法,还要充分地尊重教材,忠实地执行教材,不要轻易改动和随意更换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到位。

(一)忠实教材,要学会做“加法”

教材在教给学生某种知识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巩固强化或运用,不太重视迁移推理。教学时,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横向迁移,到相似的情境中去运用,从而对所学知识又有新的发现。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在教材提供的习题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两道习题,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题:观察下列各图,并写出恰当的算式。

<E:\123\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12q-3.tif>

其中,①②题学生都能顺利作答。解答③题时,学生思路受阻,产生思维定势――根据阴影部分无法列出加法算式。但只要换个角度思考(根据空白部分占“1”的几分之几去列式),问题就迎刃而解。解答④题时,要求学生不仅会列出算式[512]+[612]=[1112](根据阴影部分),而且还会列出算式[712]-[612]=[112](根据空白部分)。这样的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直观地再现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突破了习惯思维的影响(只看阴影部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忠实教材,要学会做“减法”

教学需要留给学生思考与发挥的空间,而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有时恰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因而,恰到好处地隐去某些信息,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百分数”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从网上下载一份文件,下图表示下载的进度。图中的65%表示什么?还有多少没有完成?”(苏教版义务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9页第8题)

面对这样一道“中规中矩”的书上习题,笔者先将65%去除,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小明从网上下载一份文件,下图表示下载的进度。(课件出示)估一估,选一选,这份文件已完成了多少?

①40% ②65% ③90%

生:(用手势表示选择②65%)

师:你为什么选择65%?请解释一下,好吗?

生:我从图上观察到,“已完成”部分已经超过了一大半,所以40%可以排除掉。再假设一下,如果是90%,那就快要到头了才行。(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上演示)

师:一起来看一看,真的是65%。同学们眼力不错,还学会了用一种方法――排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上述教学片断,学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估测、比较、排除等方法,不得不说,这些都是由于我们减去了“65%”这个信息所带来的。学会做“减法”也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处理教材的思维和意识,因为适时而恰当地做好“减法”,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大一些,收获就会多一些。

(三)忠实教材,要学会做“动画”

教材的编排是按常规思路进行的,未必与我们的教学思路一致。为了更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而获取知识,教学时,可根据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或重组,进行程序化、动态化地调整,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例如,对于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教材先讲三角形,后讲梯形。而我们完全可以将三角形和梯形的顺序进行调整,先讲梯形的面积计算,再讲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讲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把梯形变成三角形(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动画演示,动态展示梯形上底由3cm变为0的过程),这样直接由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不仅简化了推导过程,渗透了运动变化观点、极限思想、质变与量变思想,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又因方法富于变化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二、超越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但教学不能被教材所困,不能死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要进行适度调整,创造性地加以处理,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以探索的方式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认为,从“教教材”到转向“用教材教”,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也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创造性地设计出我们的教学方案。

(一)合理地“补充”与“舍弃”

由于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同一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这样,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便在情理之中。例如,教学循环小数前(苏教版义务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72页中“你知道吗”),很多教师喜欢先以学生熟知的“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实例,让学生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周期现象,并以此作为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有了这一铺垫,原本很抽象的循环小数,通过学生自发地类比,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而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做法就更有创造性。课始,黄老师就说给孩子们讲个故事,并要求学会的学生一起跟着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真实地掌握了“循环小数”概念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一本质的意义。当然,只有补充与舍弃双管齐下,才能体现高屋建瓴的教学风格。

(二)处理好“分散”与“整合”

苏教版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但有些知识在结构上表现为松散、跳跃,给教和学带来了困难。例如,“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这一内容,原来的老教材是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数的整除”进行教学,由于内容相对集中,“整除、除尽、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互质数、因数、倍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诸多概念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现在教材进行了分散编排,先安排了“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70页),教学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以及2、3、5三个数倍数的特征”等内容。然后又安排了“公倍数与公因数”这一单元(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2页),教学“公因数、公倍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并且是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而将原来教材中的“主流利器”一短除法放到了“你知道吗”这个栏目中,成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材料。由于这两个单元相隔一年时间,先前学的知识被大量地遗忘了。实践证明,现在这种编排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而且新教材中的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真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吗?真的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吗?特别是对较大一组数来说,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材,进行必要地整合。诚然,只有分散与整合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举重若轻的教学境界。

(三)把握好“探究”与“接受”

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性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性学习。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特级教师张建新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在学生经历了一系列探索活动后,初步知道了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关键是看这一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否是3的倍数。这时,张老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耳朵来听老师在计数器上拨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强调要专心听有几颗珠子落下的声音。张老师一个一个地一共拔了6个珠子,2颗放在十位上,4颗放在个位上。拨完后把计数器藏在讲台底下,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师:你能根据听到的声音,猜出我拨的是几吗,它是不是3的倍数呢?

生1:我听到了6颗珠子落下的声音,应该是6吧,6是3的倍数。

生2:我也听到了6颗珠子落下的声音,可能是24吧,24也是3的倍数。

生3:我觉得是15或51,他们也是3的倍数。

生4:123或321也行,他们也是3的倍数。

生5:还可能是2004或1005。

学生答案越来越多,在交流中,学生逐渐得出结论:只要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6的数都有可能,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试想一下,学生倘若看着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24,学生们看到的就只有这24一个数。而闭上眼睛,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学生“看到”了不同的数,3的倍数特征就在这个“闭眼听数”的环节中凸显出来,同时也使学生的探究极富数学味。可见,只有多种教学方法平衡互补、相辅相成,才能体现平中见奇的教学艺术。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彩清.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河北教育,2009(12).

作者简介:姜彩清(1968-),男,江海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

上一篇:浅析竹笛基本功训练学习的感悟 下一篇:让互批成为作文评价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