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时间:2022-03-16 11:45:4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

摘 要: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产物,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西两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道德标准、社会礼仪和习俗等等。随着世界交流的越来越深入,我们发现,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日常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误区,而了解这些误区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活动。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对日常交际的影响方面,并据此提出了几点注意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开放性的世界,各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的交流正越来越频繁和普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与西方各国的交流已经成为了很普遍的一个现象。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导致很多人即使英语说的很好,仍然和西方人在交流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说话不合时宜、表达不恰当等,中西方间的交流无法达到完全顺畅的效果。要想减少日常交际中的困难,需要了解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通过积极的文化交流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世界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一)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性格较为温和内敛,而西方文化恰好相反,推崇“天人相分”,强调人比自然更重要,拥有更为开放的性格。

(二)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占有很大一部分,团结、爱国等精神受到推崇。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西方则更为崇尚个人主义,为自己奋斗才是最大的价值所在。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我们可以发现,在英语语言里,与self、ego相关的观念词语随处可见,如“self-image”“ego-trip”等。

(三)思维模式。东方的思维较为“感性”,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常常依靠主观感觉来做事。为人处事的标准通常以“道德”为标准;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一种“理性”,注重逻辑和分析,通常以“科学”为依据。

(四)行为规范。行为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判断人们做事是对是错的一种规范。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方很容易根据自己的行为规范来对另一方的行为进行评判,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是十分不可去的。中西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对同一件事有着各自的行事原则,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双方的行为都应该受到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问候。中国人日常打招呼常用“你吃了吗?”“你上哪去”这类句子作为开头,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英语国家的人会误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又或者如“你去哪儿啊?”这类句子,中国人本来只是单纯地问候寒暄,并不是真想知道你去了哪儿,但英美人则会认为此类问题是在侵犯隐私,会非常反感;中国人在打招呼时,话题往往是各自的生活状况,以此来显得亲切和拉近距离,但西方国家视此类问题为个人隐私,他们更喜欢天气、政治、交通状况、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问候时常说“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Its a good day!”等问候语。

(二)称呼。中国人称呼家人“爷爷”“奶奶”“哥哥”“姐姐”,而在英美国家,直呼家人的名字才会更显亲昵,这在中国明显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姓氏加上职业连用作称呼语,如“王老师”,而在英语中我们不能说“teacher Wang”,而应加在姓氏前加上Mr./Mrs./Miss.表示礼貌和尊敬。

(三)赞美。当收到别人的赞扬时我们习惯说“哪里,哪里!”,内心承认、口头否认,来表示一种含蓄和谦虚的美德,但西方文化中最好直接回答“Thank you very much!”,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是对他的赞赏不以为然,或者觉得你很虚伪。

(四)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五)感谢。别人表示感谢时中国人常常说“不用谢”,但是在英语对话中却不可以按照中文习惯说成“No thanks.”,正确的回答应该是“You are welcome.”“My pleasure.”“Dont mention it.”等等。西方人将“Thank you”用于几乎所有的场合,以此向别人真诚表示感谢,然而在中国现在的文化环境中,在两个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间,说“谢谢”甚至会感到拉远了互相的距离。

(六)道别。中国人道别时,主人会说“多坐一会儿吧”以表示一种客气或者热情,但西方客人出于礼貌也许就会真的一直呆下去;西方文化则以“Goodbye”、“See you later”等语句直接表示道别,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含蓄性与西方直观性的文化的区别。

(七)请客。中国人为了表示好客和周到总喜欢为客人夹菜、劝酒,并一直劝说客人“多吃点”,但是西方人做客时,对于夹菜很不适应,对于不醉不归的好客就更不适应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家做客也不必太拘谨,对于主人的款待,喜欢的就说“Yes,please.”,不喜欢的就说“I will help myself.Thank you.”

(八)服饰。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shirt,牛仔服。而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三、避免产生文化差异的建议

(一)注意文化差异。我们要明白,学习一种语言,不仅是要学习其声、形,更多的是要能够对这种语言运用自如,不光要会说一门语言,还要懂得在适合的场合说最适合的话,符合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惯常说法,并且要有意识地注意该语言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特别是注意区别母语与其在词汇表达、特定说法等诸方面的差异,提高自己对该种语言的敏感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中国式英文”,那就是由于人们还是带着母语思维,没有习惯英语的特殊表达所造成的。

(二)相互融合。中西方由于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可否认地会在交流中产生误会,对于产生的误会,我们要敢于正视,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尊重对方的民族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取得更多的理解,只有双方文化的融合度提高了,对交际的影响就会逐渐减少。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中西方文化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因此,双方在日常交流之外,要多多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学会在交流中说正确的话、合适的话,较少交流误区的产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 王晨;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2] 陈团;“寒暄语”的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J];修辞学习;2005(03)

[3] 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 Britain[J];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03)

[4] 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J];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04)

[5] 骆卫星;中西方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上一篇:自然辩证法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 下一篇:点滴教学,激发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