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时间:2022-06-01 09:18:40

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摘 要:孔子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具有特色的孔子教育思想体系。这无疑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它经历了中国漫漫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不断地变化、发展和完善,时至今日仍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特色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而孔子作为中国私学教育的第一人,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子的一生除了参与政治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活动。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具有特色的孔子教育思想体系。

一、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首创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孔子之前,“学在官府”,三代的庠序学校的教育都由官府掌管。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而孔子突破教育由政府垄断的格局,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私学不仅补官学之不足,而且促使学校的多元化。官、私办学的多元化,既推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营造了各国之间游学的氛围和条件,也为各家学派的建立奠定基础,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展开。孔子开创的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影响深远,在中国几千年的一统的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公私两种办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尽管互有交错,私学以不同形式不断发展,无论是精舍,还是书院,成为公学所不可替代的一种办学形式。

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1]束修是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说愿意在孔子门下学习的,孔子都是不会拒绝的。所以,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有北方的卫人子夏,陈人子张,又有南国吴人子游。孔子不因弟子的出身、贫富、资质、国籍的差异作区别对待。南郭惠子曾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说明孔子门下的确是良莠不齐的,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为智,化恶为善。孔子扩大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2],使一部分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摆脱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加速文化下移的进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

孔子率先制定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教育目的和内容。孔子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即君子仁人,其在思想境界上要立志于道。孔子认为应有一以贯之的道,譬如忠恕之道。“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恕是推己及人及物,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施给别人,如我不要痛苦、贫穷、烦恼,不要把痛苦、贫穷、烦恼加给别人,反之,我愿要幸福、富裕、快乐,也要使别人幸福、富裕、快乐。这是出于“泛爱众”的“仁民爱物”之心,是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它融化了人我之间的种种差别,把人我放在平等的平台上,一视同仁,把别人的痛苦、贫穷、烦恼的感受作为自己的痛苦、贫穷、烦恼的感受,才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认,而有推己及人的行为活动。忠便是尽己之心以待人。如对上、对人、对友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是互相、互动的,若君使臣不以礼,不符合君道,臣对无道之君就可不尽忠而离去,隐居不仕。君有过如横征暴敛,亲小人远贤臣等,忠是不迎合君上,阿谀拍马,而要忠心耿耿,“勿欺也,而犯之”,犯颜直谏,使其改过从善。忠恕之道是一以贯之而可终身奉行的。

德才兼备人才应在国家治理上行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为政在人,要求为政者具有崇高德性,才能教化百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治理千乘兵车的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政事,讲诚信;节约财用,爱护人民;使用民力,不违农时。这样的人能治理好国家,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教育内容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服务,所以包括知识、道德、技能、艺术等各方面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知识;德行,提高道德素质;对人(包括君、国家、团体、别人)忠心;对人讲信用。忠与信相当于“据于德,依于仁”的伦理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孔子也强调“游于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实用知识和技能。“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礼为立身之本,扫洒应对、进退周旋,典章制度、礼仪样式都应依礼而行,要求人的视听言动,都要遵循礼,非礼勿视听言动。提升人们道德自觉,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是礼教。其教育内容射箭、驾车、书写、数学都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国家强兵所需要的必备知识技能。使每个学生掌握全面知识技能,体现了《礼》、《乐》、《书》、《易》、《诗》、《春秋》等历史文献知识与社会国家实际知识的结合,而不是片面道德教育。只有各方面知识相辅相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孔子弟子3000,其中身通六艺的72人。譬如仲由可以担任千辆兵车大国的军政工作;冉求可以担任千户人家的大邑和拥有百辆兵车大夫家的总管;公西华可以穿着礼服立于朝廷接待宾客,交涉一切。孔子根据弟子的特点,培养出各具特长的学生。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相长

在教学上,孔子提倡师生之间的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求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孔子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采用了谈话法,有许多人一起谈的,也有与个别人的交谈,《论语》记载的就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问答,讨论的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切实实践着“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率直鲁莽,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亦真心接受;而作为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的颜回,由于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反而引起孔子的不满,批评颜回的这种态度“非助我者也”[4](P111)。子游为武城宰很有政绩,孔子视察时“闻弦歌之声”,便“莞尔而笑”并言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马上反驳,说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意思说:我的为政都是从老师你那里学来的,孔子则马上就说:“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P182)。孔子并不以子游的“当仁,不让于师”[4](P170)而难堪或怨恨,而是当即肯定了他的意见,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二)、学思结合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重视学习的言行,如“朝闻道,夕死可矣。”“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说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但他不主张死读书,他认为只学习不动脑子思考是没用的,所以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说:“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早:‘非也,予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就是说他通过思考,形成自己一个基本的观点,做到融会贯通,重视学和思,并且认为应该正确对待学和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动脑子去思考,就会什么也学不会,但如果只是空想却不去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学习,而且也重视思考。更可贵的是他已经认识到学和思的正确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夏表达了孔子这一思想,他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所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强调学习的重要,也是很有道理的。

(三)、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虽然并未概括出“因材施教”四字,但从孔子的实践活动中是可以概括出来的,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看,他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孔子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则建立在“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对学业生的志趣、专长、能力等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由也果”(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等等,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孔子都是心里有数,在掌握了每个人的特点之后,孔子有的放矢的对其施以不同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而且孔子还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进行施教,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在孔子看来,所有的学习,无论是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之上的。他将因材施教与启发式诱导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艺术,孔子则只用了几句予以表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启发”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让其学生举一反三,要求学生不但要“闻一知二”,进而更要达到“闻一知十”的境地,而教师则只是从旁加以点拨,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挥,就是通过启发式教育来体现的。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之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欲罢不能,乐学好学的境界。也正是因为这样,孔子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有独立见解、博学多闻的重要原因。

(四)、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师道尊严”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互爱的基础之上的。孔子作为一位圣人、圣师,但他却并没有“至圣先师”的架子,他并没有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他对学生谦和友爱,他对学生的教育总是展开在与学生的结伴郊游中,展开在与学生席地而坐的交谈中,这是一种充分的平等和民主。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敬而不畏,崇而不惧,他们对孔子畅所欲言,有疑必问。

孔子对学生的热爱,同样也赢得了学生们对他由衷的敬爱。周游列国时,颜回掉队,等追上来时,孔子说:“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4](P117)师生之间生死与共的深情可见一斑。难怪孟子说:“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5]

孔子死后,众弟子如丧考妣,以丧父之礼待之,在墓旁守孝三年,而子贡仍不忍离去,又独留三年。后来孔子的弟子及鲁国的其他人,相率前往孔子墓旁居住安家的有百余户,因而那儿就被命名为“孔里”(《史记・孔子世家》)

总之,孔子一生的教育经验,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具有深远意义和深刻启发性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资源。至今我们仍时时感受到中国的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在许多方面依旧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 《论语・述而》,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89。

[3] 《论语・述而》,南怀瑾《论语别裁》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322页。

[4]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杨伯峻.孟子泽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74。

上一篇:中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下一篇:自然辩证法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