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体验的魅力

时间:2022-03-16 08:41:42

例谈语文课体验的魅力

体验式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思考。

一、引导学生体验

有效学习与无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主动的态度和过程。借助体验学生能直面知识,深入问题的腹地,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细节,营造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而以问题为学习载体,乘问题的诱导之力启动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呢?

在语文教科书中,许多作品都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艺术空白需要学生个性化体验去加以填补,由此,就产生各具特色的文本解读,形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我在教学中主要尝试了几种做法:

引导补白: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结尾处有这样的话:“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教学至此,我引导学生补出“30年后他们见面的情景”这一空白。有学生写道:“30年后,我应约来到老人的小屋前,依然是鸟语花香,屋前的竹子也泛着青意。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突然觉得他好眼熟,仔细一看,原来是和我定下三十年再见面的老人。这时老人也注意到了我。于是老人领我进了小屋,沏了一杯浓茶招待我。老人先打开了话匣:‘瞧,你也变老了,岁月不饶人啊。’我笑着说道:‘大寿星,你什么也没变,只是头发白了,身体还是那么硬朗。’‘真的吗?哈哈,虽然我现在不扫天游峰了,但我依然天天锻炼身体。’说罢,老人举了举胳膊。”

引导探究:有些课文意象丰富,语言情感丰富,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性感受。如《第一次抱母亲》、《印度洋上生死夜》、《给家乡孩子的信》等课文。记得和学生经历“印度洋上生死夜”时,我带着学生把皮埃尔的两个念头找出来后和学生一起探究“走”与“不走”间皮埃尔丰富的内心活动,师生分角色扮演皮埃尔心中的两个“念头”。我设计心里对白:“皮埃尔啊皮埃尔,快走,不走你的妻子就没救了,此时返航,她还有一线生机。”学生开始用同样的对白方式加以“说服”。随后我又说:“皮埃尔啊皮埃尔,快走吧,你才30岁,失去了妻子,你就失去了家,你的幸福便没有了。”学生很快抓住了要点,从责任和一整船人的幸福出发说服了“我”。最后我“不依不饶”,又设计这样的话语:“皮埃尔啊皮埃尔,快走吧,不走你的妻子是永远不会原谅你的!”学生立即有话反驳,真正成了皮埃尔的“知音人”,从而了解了皮埃尔的两难境地,他高度的责任感由学生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后清晰呈现,皮埃尔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会悲会痛的船长。

角色移情:有些课文人物形象丰满、哲理意境悠远,就要深入课文的某一角色,进行角色感受、角色移情体验,进而理解课文。如《爷爷的芦笛》、《挑山工》等课文。对于《爷爷的芦笛》一课中爷爷这个角色的理解,我把他分解成白天版的爷爷和深夜版的爷爷。白天版的爷爷通过朗读课文1―5小节,抓住“婉转悠扬”、“清脆” “三折两卷”等词语的分析,学生便能很轻松得感受到文中的爷爷和我们的爷爷是一样的,疼爱孙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后文似乎再也感觉不到他的“疼爱”了。这时我让学生想象此时爷爷身在何处,学生赋予了爷爷最崇高的形象,有的认为爷爷此时正在小闸屋外,内心充满痛苦矛盾,他几次想冲进小屋,但理智战胜了情感……通过不断地揣摩人物,孩子们自然看到了一个有着水一样善良,山一样刚毅的爷爷的形象。

二、唤醒学生体验

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揠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

在教学《悲壮的一幕》时,我看了三遍文章,而且都哭了,于是我就想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孩子的情绪。课始,学生一直都很沉默,有的同学甚至沉浸在飞船即将爆炸、科马洛夫生命就要终止的悲痛之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当读到“亲爱的,我也想你”,有的学生竟然偷偷地笑。我就想学生之前的体验可能都是虚伪的。我感到一种压力,甚至有一种气愤。但转念一想,是不是自己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这样的经历呢?以至于他不能融入课文中去。

后来,我费尽周折找来了一盘电影碟片,截取了科马洛夫与亲人分别时的场面,我发现这种体验不是文本能给予的。还要通过感观的材料去唤醒学生的体验。当讨论到科马洛夫为什么两次落泪时,学生的思想丰富有深意了,语言也有了感彩,有的说:“女儿的话给了爸爸最大的安慰,爸爸的英雄行为融入了女儿的血液中。看到坚强、懂事的女儿,科马洛夫禁不住落泪了。”有的说:“当科马洛夫听女儿说,长大后也要像爸爸一样做个宇航员时,心里无比激动。”有的说:“他多想陪伴女儿成长,多么再想一次地倾听女儿谈学习的情况,多么想看到女儿实现理想,然而这一切是不可能的。对女儿的无限疼爱使他又一次落泪。”

三、强化学生体验

有些课文靠引导、唤醒的方法,学生还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强化学生进行体验。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亲自实践,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为了更好地体会老人每天不辞辛苦地每天“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就是“爬楼梯”比赛。结果,一场赛事下来,同学们个个大汗淋漓,有的甚至摊倒在地,再也不肯爬起来。赛后,我立刻组织学生写出自己比赛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我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地朗读口气中多了几分赞叹,多了几分惊异,也多了几分可能学生自己才知道的感情。这样,文章变的就有味道了。

(二)设计练习,将生活内容行为化

我们不仅把教学内容生活化,作业练习也可以“捕捉”生活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教学《给予是快乐的》,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因为教学这篇课文正值圣诞节,因此,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张圣诞卡,在学文之后,我启发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微妙的,你的不经意的一次‘给予’,说不定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或者你曾受到别的‘给予’,那份感动你还记得吗?“我就要求学生把别人‘给予’你,或你‘给予’别人时的感受,写在那张贺卡上,并把这张贺卡寄出去。当时,我觉得教室里很安静,学生的记忆之门打开,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个别同学甚至眼里闪出了泪花。课后,我了解到有的同学反贺卡送给同学,有的送给老师,有的送给自己的父母,有的寄给远方的亲朋好友。那段时间,我就发现班级气氛非常和谐。

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已无关的言语材料变为自己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自身的生命存在。

上一篇:关于普通高中语文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试探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