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尝试

时间:2022-03-15 04:36:35

谈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充分感受遨游于知识海洋之快乐。

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尝试了很多种大胆的训练做法,一改“师道尊严”之矝持,彻底转变为“师生平等”之自由笑颜,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踊跃发言,要求表达的手势如富有蓬勃生命力的雨后春笋在笔者的眼前密密麻麻地竖起。

课堂上看着一张张跃跃欲试、激情澎湃的面孔,笔者常常左右为难。短短一节课,又不能个个照顾到。但如果照顾不周,定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这宝贵的积极性是万万不可失去的。于是笔者就“放宽政策”,让他们都有机会表现,课堂上听、说、读、写并重,学生积极性很高,气氛活跃,笔者称其为“最有生命力的课堂”。只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在活泼的气氛中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围绕“听、说、读、写”来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尽情地说,在说中体会

说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教材在每单元都安排有“口语交际”,教师在每节课上也设置了好多问题供同学们去讨论、交流,以达到“说”的目的。但有时也因个别学生胆子小,怕说不好,就不敢举手发言。有时举手的学生很多,如果一个一个地叫起来回答,时间显然不够。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就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水滴穿石》时,让学生说说“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思考片刻后,群情激昂,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笔者就让他们先捂起耳朵,各自说说,再点优、中、差几个代表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人人都说了,人人都想了,人人都提高了。再如,有时让学生谈谈学过一篇课文后的感想,如果按顺序点名回答,那么前边学生回答的答案,无形之中为后边回答的学生提供了暗示,答案的内容就或多或少地有了定势的束缚,说来说去大同小异,限制了学生“异想天开”的思想。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效果就会好得多。

二、真情地听,在听中领悟

听的能力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备的能力,每个人都离不开它,因此,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画出重点词语。学生认真地倾听,能把握主要内容;耐心地倾听,能抓住要点;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三、动情地读,在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笔者主张学生多读。同样一篇课文,因不同学生对其理解的层面或者侧重点不同,也可能对同样的感情表达的方式不同,因此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就会有一些不统一。如果教师硬要同学们“百人一腔”地齐读,势必会扼杀他们的个性。语文课堂离不开读,有时还需要在课堂上要掀起一些高潮,让学生朗读篇、段、句。这时如没有面面俱到地考虑到每位学生,而只指定了一两个的话,那么那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就有了些失落感。久而久之,遇到此类问题他们就不会再举起手来。这时,不妨让每位同学都站起来“慷慨激昂”一番,选择自己表情达意的方式去尽情朗读。“你吹你的曲,我弹我的调”,不求统一,只求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无所顾忌地参与其中,相互学习。

四、深情地写,在写中开花

长期以来,黑板属于教师的“自留地”。除个别学生在上面进行一些必要的课堂练习外,大多时间是不允许他们在上面“张舞爪”的。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属于学习的天地都应该归还主人,或者与教师共同拥有。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切过程都由教学双方合作互动完成。如对于课堂板书来说,教师不能将学生搁置一旁而“私自包办”。课堂上不但要有“生说师写”的组合,而且要有“生说生写”的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有几点:对学生吸引力大,他们的互动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能自我规范书写,努力保持字体整洁、清秀;学习内容精炼集中,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总之,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能力的整体,这四种能力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上一篇:中学物理高效课堂构建浅谈 下一篇:新课标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