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度过“多病之秋”

时间:2022-03-14 07:38:08

秋季是一年中由热向冷的过渡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空气湿度偏小,“肃杀之气”易侵机体,所以古人称秋季是个“多病事”的时节。

秋季抑郁有生理原因

秋风秋雨易使人抑郁、忧愁,并不完全是审美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着一定的生理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生出抑郁不欢之情绪。

怎样预防或减轻“秋愁”这种不良情绪呢?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起居要有规律,注意体育锻炼,同时要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肉类和豆类等)。在情绪低落时,可适当饮些咖啡、绿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从而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境。秋雨连绵之时,适当增加光照,从而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不过,“秋愁”既然也是一种“心病”,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

旧病复发与季节更替有关

我的一位姓刘的老同事患风湿性心脏病和哮喘病十多年了,但在夏季里,老刘的生活、工作与常人没什么区别。只是每当秋去冬来,他突然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咳嗽不停,特别是每当有强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之日,身穿棉衣,围着取暖的火炉,他也冷得瑟瑟发抖,脸色发青,气喘不停。好在他是一位“老天气预报员”,本地的天气变化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也因天制宜,在天气变化前采取防病措施(如多穿衣服,去医院就诊等)。虽然病情也有些波动,但一直相安无事,生活质量也没受到太大的影响。发生在老刘身上的这种疾病现象,医疗气象学上称之为气象病或季节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以及部分皮肤疾病等患者,对季节变化或异常气候特别敏感,症状往往出现在天气变化之前,所以,人们常称这些病患者为“气象预报员”。

研究表明,季节病的发病率、发作期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倾向,在季节交替时最易发生。如冠心病、脑溢血的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夏季很少;支气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时节发作;慢性肾炎、溃疡病多发于11月至翌年3月;幼年型糖尿病7至8月发病率最低,而11月则显著增高;据观察,58%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可在三天前预感天气的变化,尤其对寒潮的入侵更为敏感。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俗谚“菜花黄,痴子忙”,说的也是在每年春末夏初的季节转换时节,精神病容易发作。

预防秋病有方法

“多病之秋”虽很恼人,但也绝不是无法防范。例如,可通过下述食疗来预防和治疗秋燥:百合50g,蜂蜜30g煎汤服;梨汁、生姜汁、萝卜汁各50g饮服;可通过保温理疗来预防胃病复发和加重:每晚睡觉之前,将自做的保温带(或用热水袋替代)放在胃部,时间为10~20分钟。对于一些过敏体质的人来说,秋季要少食新鲜鱼虾,减少外出,尤其要少在一些花草多的地方逗留。

季节变化与许多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年老体弱者或慢性病患者,可以利用气象预报做到“心中有数”。对哮喘病患者来说,秋季里更要特别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一旦遇到冷锋过境的天气,要注意保暖,多作休息,以减少发病几率。

上一篇:健康“菜篮子”15问 下一篇:牙齿也能人工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