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3-12 04:57:23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摘要] 本文采用对应分析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不同收入水平下消费结构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及其原因,探讨了收入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城镇居民不同收入下消费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 收入 消费结构 对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向纵深发展,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逐渐出现差距,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有所不同。为了改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不平衡状况,对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对促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城镇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数据准备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分为七等: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收入、最高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分为五等:低收入户、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包括八个主要方面: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将上述8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赋以变量名:X1――食品支出;X2――衣着支出;X3――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X4――医疗保健支出;X5――交通和通讯支出;X6――娱乐文教服务支出;X7――居住支出;X8――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以上各项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正文略。

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对应分析。对应分析于1970年由法国统计学家J.P.Beozecri提出来的。它是在R型和Q型因子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对应分析从R型因子分析出发,直接获得Q型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根据R型和Q型分析的内在联系,将指标(变量)和样品同时反映到相同坐标轴上,便于问题的分析。在图形上邻近的一些样品点则表示它们的关系密切归为一类,同样邻近的一些变量点则表示它们的关系密切归为一类,而且属于同一类型的样品点可用邻近的变量点来说明。

对以上指标使用对应分析评价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结构,找出密切相关的变量、密切相关的收入水平以及用变量来说明邻近收入水平的消费情况。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的编制多重对应分析过程。

多重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以达99.32%,因此选前两个特征值得到计算R型和Q型因子载荷。根据R型和Q型因子载荷,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差距的消费特征的对应分析图如图所示。

图 中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差距的消费特征的对应分析图

根据图1所示,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差距消费特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中指标变量为食品支出、居住支出,从总体上看是说明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状况。在这水平上相似的居民收入水平为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下,符合实际情况。收入水平较低的城镇居民其主要收入的支出用于吃、住基本生活方面,而考虑其他消费支出方面相对少。

第二类中指标变量为衣着支出、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娱乐文教支出、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这几个指标可以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方面的情况。用几个指标变量表征的居民收入水平为中等收入、中等偏上、高收入。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近几年的旅游火爆场面也正说明了这种情况。我国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收入较富裕的居民开始更加注重最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类中指标变量为交通通讯支出,说明城镇居民在信息时代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及情况。用这个指标变量表征的为最高收入水平的居民。最高收入的群体除去正常的吃、住等基本生活等开支外,交通通讯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与其自身的职业特点有重要的联系。

三、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的思考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归根到底是由于收入的差异所引起的,在调整消费结构时,应从源头出发,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合理引导各层次消费,进一步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此,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依托我国地域、科技优势,发展新产业,拓展原行业范围,细化分工,提高各层次收入档次,加快调整收入分配体制,切实提高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允许鼓励发达地区和部门收入分配跟其经济效益和水平相匹配;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地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金。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并加强对基金运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社会化,需要实施配套服务。

3.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增设工作岗位,为低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知识层次,增加就业知识积累。

4.制定相关政策,科学规划第三产业,如健身、美容、度假、旅游等行业,倡导理性消费,促进新消费观念的形成,引导高收入群体的健康消费。

5.开发更多金融产品,发展信贷消费。针对中低等消费群体,可以结合个人信用账户创新消费信贷品种,增加金融支付手段,除住房、汽车消费信贷外,逐渐向旅游、助学、通讯、设备用品等方面拓展。逐渐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利率,提供更多消费可能。

参考文献: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洁陈海波: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结构差异[J].统计与决策,2003(5):21~22

[4]刘洁:华东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4(3):62~63

上一篇:商业广告中的模糊语言现象 下一篇:我国在役明星运动员无形资产商业开发模式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