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

时间:2022-03-12 01:59:32

【前言】素质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3.教师应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情感素质。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情感交融,才有了一条心灵通道;学生得...

素质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

摘 要: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研究教师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素质教育”的对象,学生又应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呢?开展素质教育,教师与学生应如何去做?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面对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1.教师应加强自身德育素质的培养。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首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理想。教师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每个教师都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崇高的品德培养人,以美好的心灵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势利导,这样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2.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素质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论,还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及人文科学,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由“学科中心”向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转变,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由“知识中心”(教材)向“方法中心”(过程)转变。而要做到三个转变,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学科型教师到一专多能型教师的转变,二是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学者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这就要求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孟子说:“资之深,则取左右逢源。”即强调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讲起课来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3.教师应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情感素质。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情感交融,才有了一条心灵通道;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迁移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班集体、对未来、对祖国的爱。教师有了爱的情感,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才能铸就老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形象。老师有了爱的情感素质,才能得到尊重、理解、信任,才能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让情感融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素质教育更加完善。

4.教师应具备培养学生学习上互助精神的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师应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彼此为师,相互激励,如同我国北宋时期的教育家胡瑷所采用的“以类群居”,即按专业同宿一样,以便“相互讲习”,互帮互学。为了搞好学习合作,应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助小组”,相互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发挥学优生的传帮带作用。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指导好合作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进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

5.教师应具备和学生家长交往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家长的接触较多,做好家长工作意义重大。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给儿童的印象最深刻、最牢固,它是儿童以后发展成长的基础。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间有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再次,家庭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决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善于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利用各种途径搭起一座座相互交流的桥梁,不断促进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必然会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产生合力效应。

二、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如何发挥

1.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之者才能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境地。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原动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新颖、灵活、多变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注重学法过程,概括和迁移学法,举一反三。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的时机,提高“学”的实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品质,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心理状态达到高度稳定,并抵御和排除外界的干扰,把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其次,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性格,使学生不怕困难,敢于知难而进,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自信心是学生干好一件事的心理支柱,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意志品格。

3.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机会。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不让学生进行思考、不让学生进行实践的课,无论教师讲授得多么精彩,都不是成功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给学生创造活动和思考的机会。

总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为21世纪的梦想中国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长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65.

[2]吴雪芳.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文教资料,2006(24).

上一篇:二语习得的显性与隐性研究 下一篇:在长学制学生生理教学中引入PBL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