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稳进逻辑

时间:2022-03-12 07:47:42

中国经济的稳进逻辑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是为来年的经济工作定基调,并从方向、结构、措施上保证年度经济工作的基本走势。本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比往年多开了一天,居然也引起了外界不少的猜测。实际上这仅仅意味着中央的决策更加慎重,更加积极稳妥。“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次会议在肯定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稳字当头,进为重点。

发展的稳与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确定了稳中求进,并加入了改革创新的新表述,足见中央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的把握是:立足于“稳”,着力于“进”。通过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经济获得稳态的运行和发展。2014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大国货币政策、贸易投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方向都存在不确定性。要充分考虑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努力抓住机遇,从容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

观察当前和今后世界经济形势,必须联系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长期性,国际市场争夺更趋激烈,必须顺势而为、转变思路。要冷静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动、改革开放的主动,赢得在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和国际竞争中的主动,努力创造和维护政治关系友好、经贸规则有利、发展空间广阔的良好环境。这无不体现一个“进”字。

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此番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像往年一样确定预期的经济增长率,要达到百分之几,而是不提增长速度,说明中央在有意识地淡化GDP及其增速等指标,重在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对于具体的经济工作任务,重点则强调了六个方面: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一种清醒的认识,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连续十年的增长,但是我国粮食自给率也只有90%,2012年甚至跌破了90%。因此必须实施立足国内、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依靠科技进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这是“进”的重要方面,虽然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长期战略,但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却一点都不能放松,特别是中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这是一种预警性认知,是“稳”的具体体现。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这是过去没有提到的新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警觉的问题。

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应该说其底线思维是这次会议求“稳”的思想基础,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之下,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必须的。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意味着要保持传统出口优势,发挥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出口对关联行业出口的带动作用,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扩大国内转方式调结构所需设备和技术等进口;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稳步推进投资协定谈判;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稳中亦需进

基于这六方面的工作重点,经济发展的稳定是可预期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改革推动,使社会发展真正按照预定的方向前进。

关于“稳”,经济工作的稳不在于稳增长速度,而在于稳心态、稳政策、稳预期。就增速而言,其实从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减速趋稳的态势已经基本形成。一方面,告别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连续两年已经表现出缓中趋稳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工业仍然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升级空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战略,仍将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特别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景,在许多地方政府看来是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一些经济学家以算术知识帮助计算未来进城的人口以及所需要的房子和基础设施,分析得出40万亿元甚至60万亿元的建设规模,这在很大程度上又进一步刺激地方政府城镇化发展的敏感神经。而立足现实,大家应该意识到,目前需要稳心态、稳政策、稳预期。

稳心态,就是要力戒浮躁,避免急于求成、立竿见影、贪大求全、不惜一切代价等不良社会心理的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和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对待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态度是否有耐心、脚踏实地、专注精致、持续不断创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城镇化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稳政策,就是必须力戒仓促多动、过度刺激和无序补贴的政府调控方式。在政策上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稳预期,就是必须力戒优惠竞争、寻租牟利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企业界更应该具有稳健的心态和经营方式,特别要注重财务稳健,竭力规避法律风险,尽量减少对政策和政府的依赖以保持稳定的经营环境。

关于“进”,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在于力争更高素质、更平衡协调、更绿色环保。更高素质是指在现有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上力争实现全方位的精致化、智能化和高端化。中国工业的主体部分仍然处于国际竞争力较弱的水平,因此,进的实质在于全方位的素质提高。

更平衡协调主要是指在产业关联和区域发展之间,需要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和均衡性。

更绿色环保就是要使未来的产品生产以及消费更清洁、更具有环境友好的性质。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

全面深化推进改革是实现稳中求进的根本保证。中国经济要转向稳中求进的健康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通过改革提供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这已成为基本共识。改革要取得“制度红利”,必须保障改革能够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需求,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改革要取得“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基本要求。

稳中求进,关键在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环境的有效治理,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可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让互联网血液在工业肌体内流淌 下一篇:分类关注 用心感悟 用情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