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影响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09 04:49:59

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影响问题研究

摘 要:网络谣言的传播,涉及面广,影响强度高,容易对高校大学生群体产生不良影响。深入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背景及其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谣言;高校大学生;问题研究

网络谣言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纵观有关网络谣言的种种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网络谣言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而较少涉及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研究从网络谣言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入手,通过理性分析,科学判断,结合时展形势,得出结论并提出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点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界定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47年将谣言定义为,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称述。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变化,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谣言传播更为迅猛。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种缺乏事实依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为的信息。

(二)网络谣言的分类及特点

网络谣言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从目的上,分为有意捏造的和无意讹传的;从后果上,可以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从存在时间上,可以分为短期谣言和长期谣言;从传播规模以及影响度上,可以分为局域性谣言和全国性谣言等。一般来说,网络谣言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有关联性或者比较熟悉但不特别熟知;其二,能迅速引发强烈的情绪反映;其三,与热点新闻时事相关的;其四,有一定的文化和舆论背景。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在网络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其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下面就两种机制进行分析: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他们的谣言经典研究著作《谣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谣言的经典公式。在谣言的生成机制中,个人认知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传播者对于信息可以理性和科学的鉴别,就会有意识的去避免传播那些不恰当的信息,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

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方面,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不畅。相比较而言,社会的弱势阶层则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境地,当他们无法平等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时,就会很大程度上轻信了相对更容易获取的“谣言”。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人们的情绪和意见没有适当的抒发渠道,则会引起人们不满情绪的加剧,一旦引爆,谣言就会在更大范围内造成影响。

三、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现状分析

近年来,网络上关于谣言所产生的问题逐渐增多,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就近在几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以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所高校为例进行抽样调研。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有较强的辨别真伪和接收读取信息的能力。事实上,多数大学生在对待网络谣言还是比较理性的。但是,不容否认,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轻信传言,以讹传讹。为什么会有部分大学生容易信谣、传谣和造谣呢?这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冲突加剧,社会问题骤增,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同时又因为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一方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表现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反叛;另一方而,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强。

四、高校大学生网络谣言应对策略与思路

(一)完善立法是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的根本之所在

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而临的共同问题。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自己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约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范。我国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法律,运用法律手段对造谣者严厉打击,运用法律程序加强微博、聊天、社交、论坛等网站管理,提高网站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技术管理水平。

(二)建立完善高校网络谣言应对机制是核心之所在

高校大学生主要生活环境是高校校园,因此,高校首先应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谣言监测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预见性。一旦谣言发生,能够及时对谣言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其次,高校应当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以应对网络谣言,提高应对校内突发网络谣言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创造便于消除网络谣言的舆论氛围。最后,高校必须加强对于网络谣言的长效管理。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是关键之所在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抵制网络谣言传播方面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充斥在网络上的信息,高校学生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此,高校大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道德认识水平,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守法、自觉践行道德规范的高素质群体。不仅如此,还要提高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和媒介素养,不一味八卦猎奇,不参与娱乐恶搞,从而营造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参考文献:

[1]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辽宁出版社,2003:114

[2]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10)

[3]范升建.网络环境下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4]黄宇弦.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2012(06):173

作者简介:

边宝林,(1992~),男,辽宁鞍山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育与社会法学。

杨开云,(1992~),女,辽宁营口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对外汉语与社会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大学第12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影响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C126);江苏大学201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网络谣言对高校大学生影响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10299092W)研究成果。

上一篇:俄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用语运用探讨 下一篇:浅谈南充市市辖三区居民鼻咽癌认知状况